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国音乐会的礼仪

(2014-01-13 06:13:50)
标签:

德国音乐厅

德国音乐会

音乐会礼仪

杂谈

分类: 感知德国
 

德国是古典乐迷的精神家园,年复一年层出不穷的音乐节,五花八门的音乐会让乐迷们乐此不彼、欲罢不能。好友深谙我是古典音乐发烧友,沉迷现场音乐会和歌剧,于是发来网上一篇文章《音乐会礼仪知多少》(作者不详),与我探讨。首先,我觉得网上流传一篇这样的文章非常好,可以普及大众听音乐会的常识。没有谁生下来就彬彬有礼,知书达理的关键在于启蒙与教育,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礼仪,知其可为,知其不可为,方可在一些相对正式与庄重的场合气定神闲、应付自如。

  我一直想写在德国听音乐会的各种趣事儿,那不仅是活灵活现的美好回忆,还是心灵的财富,让人回味和津津乐道,现在就从这篇有关礼仪的话题谈起吧。

 德国人守时是出了名的,在音乐会上更是如此,这已经不是礼仪不礼仪的问题了,谁不守时,谁就会自食其果,吃亏的人是你自己,对此,我有过切肤之痛,记忆犹新。上个世纪90年代,我和先生第一次去德累斯顿旅游,预订了晚上在森珀歌剧院(Semper Oper)看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戏票,由于贪玩和塞车,外加预先在时间上没有打好充分的提前量,我们迟到了。这一次,我结结实实地体验到了德国人的严谨与古板。剧场的大门紧锁,我们不得入内,作为安慰和补偿,我们被安排在歌剧院的前厅观看《胡桃夹子》的现场转播,与剧场里的观众同步。由此可见,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管理者对此应付自如。靠在软绵绵的座椅上,我全然没有心情去环顾四周古老而典雅的内部装潢,只觉得如坐针毡,盼着中场休息快点到来,好进入剧场里面观看,这样一折腾,我们错过了一半的演出。

  N年后我在欣赏俄罗斯女高音奈瑞贝(Anna Netrebko)主演的柴可夫斯基的《约兰塔》(Iolanta),心里暗自庆幸,幸亏当年的《胡桃夹子》是两幕芭蕾舞剧,要是换成《约兰塔》这样的独幕歌剧,我们岂不是连剧场的门都进不去了。

  当然,这是旅行中发生的意外,下不为例,以后的音乐会,特别是在陌生地方举行的,我都一定在时间上打足提前量,留有充分的停车或打车的时间。听音乐会本该是一件优哉游哉的娱乐与消遣,如果还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就失去了静心、舒心和养心的意义。

  德国的音乐会,很少有人迟到,或者更准确地说,即使有人迟到了,你也感觉不到,更不会因此而受到干扰和影响。听众都在入场的提示音响起后陆续进场,有条不紊。2013年是瓦格纳诞辰200周年的纪念年,德国各地都举行了各种纪念性质的演出,新年之后,埃森爱乐厅(Essen Philharmonie)上演了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发尔》(Parsifal),指挥和担纲主演的都是大腕和名角儿,因此吸引了包括来自汉堡等远方城市的爱乐者。那天大雪纷飞,高速路上严重塞车,平时只需要20分钟的路程,我不得不开了双倍多的时间,总算及时赶到,还有闲暇寄存大衣和购买节目单。就算这样的鬼天气,和严重的道路拥堵,音乐会也是准时开演,丝毫不受外界影响。

  音乐会在德国被当做很好的休闲和娱乐,德国人不给自己制造时间压力,总是早早到场,寄存外套,慢条斯理地喝矿泉水、啤酒、香槟和葡萄酒,杯盏交错间谈笑风生,或者静心浏览节目单,随意走一走,瞅瞅大厅里出售的各种音乐书籍和碟子,一句话,慎重地对待音乐会,充分地享受整个过程,乐在当下。

  在德国,与其说守时是听音乐会所需要遵守的礼仪,不如说是善待自己的必须。为了避免影响他人观看,德国音乐厅对迟到者有严格的制约,迟到莫入,只能苦哈哈地等到歌剧、芭蕾舞剧的中场以后、交响乐的乐章之间,或者独奏作品的间歇进入。音乐厅对时间的精确遵守和对迟到者的严厉管束,最大程度上节省了大众的宝贵时间,为其在视觉和听觉上不受干扰地享受音乐提供了保障,并且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衣着上,音乐厅的规定是着正装即可,德国各地和各剧场的礼仪不尽相同,就算同一个剧场,不同的年代,着装的风格也不一样,人们的审美与品位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整个趋势是逐渐平民化。平常穿着上班的衣服,只要干净整洁,就可以穿去听任何正规的古典音乐会,既不需要西装革履,也不需要长裙飘飘,领带首饰全凭个人喜好,甚至比打高尔夫球的着装要求都低,后者不允许穿着无领体恤衫上场,而音乐会在着装上没有这样拘谨的要求,更与穿金戴银、名牌华服无关,需要的只是一颗热爱音乐的善感的心。而在一年一度于拜罗伊特举行的瓦格纳音乐节的开幕式上,才必须绫罗绸缎、锦衣华服、燕尾服加蝴蝶结,毕竟,那是德国最高规格的音乐盛会,到场的人物都是像默克尔总理那样的非富既贵,与我们平日里参加的音乐会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话说回来,一般去听音乐会的人,都把这个夜晚当做享受和娱乐,人的心情靓,着装也就比较讲究,悦己悦人,小观众常常被打扮得很漂亮,穿着雅致的裙子和锃亮的皮鞋,与平日里上学玩耍时的随意装束判若两人。

  名团名家出演的重大音乐会,特别是票价昂贵的歌剧,女士们着装分外考究,男士们仪表更显绅士。今年五月巴登巴登的节日剧院上演了莫扎特著名的歌剧《唐璜》,由当红的奈瑞贝科夫妻领衔主演,女士们衣香鬓影、珠光宝气,男士们衣冠楚楚、风度翩翩,人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享受着轻松愉快的社交生活,充分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包括服饰上的赏心悦目;一场歌剧,两拨演员,台上场下,熠熠生辉。

  德国音乐厅明文规定音乐会期间不能开手机、拍照和录像,有的音乐家非常忌讳这一点,一旦受到打扰,他们会暂时中止演出,离场以示不满。去年的鲁尔钢琴节上,就发生过一次这样的不愉快事件,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因为被近在咫尺的观众录像,于是勃然大怒、撒手而去,弹奏中的美妙动听的贝多芬奏鸣曲戛然而止。其实,不仅仅是音乐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听众的视线也会受到照相或录像的影响。

  有的节目单上还提醒听众,在演奏中间翻阅节目单时,最好不要发出声响,以免影响音乐家和身边的听众;有的音乐厅免费提供止咳糖和纸巾。一句话,在演出中保持绝对安静是必修课,不能交头接耳和窃窃私语,只能在节目和乐章之间交谈,尽量不要咳嗽。你本是冲着欣赏音乐而来,那么做到两个字足矣,那就是“聆听”。德国的音乐会常常给我这样一个印象,听众仿佛是屏着气息、纹丝不动、全神贯注地在聆听,故乐章或节目间歇的时候,满场都是清喉咙和咳嗽的声音,此起彼伏,可谓音乐会独有的一景。

  掌声表达的是对音乐家的尊重、肯定和发自内心的赞赏,但不能随意鼓掌,在观看古典音乐会时,约定俗成的做法是,乐章之间不鼓掌,一是为了保证作品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二是为了不打乱和干扰演奏者的情绪。音乐家登台时特别是演出结束后的掌声,那是越热烈越好。

  在我眼里,德国人是最宽容、最热情和最多礼的观众,无论音乐剧还是歌剧,无论现代舞还是芭蕾舞,无论爵士乐还是古典乐,没有哪一场的观众不是巴掌拍得啪啪响,掌声如潮水般涌来,甚至跺脚叫好、起立致意,很少有人在演出一结束就匆匆离场,大家一般都是使劲鼓掌,翘首盼望返场曲,等到音乐家加演后,再次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他们辛勤工作的谢意,目送着他们离场,然后才心满意足、意犹未尽地姗姗离开,边走边兴奋地与同伴交换观感。

  德国观众的友好与热情,不仅仅出于修养和礼仪,也体现了他们对音乐和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音乐家与艺术工作者由衷的尊重和钦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