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是德国人最看重的节日。法定假日是12月25和26日两天,24日是平安夜,大多数商店只营业半天,中小学在圣诞和新年前后放假2周,不少德国人也会在这个时段休假,与家人和朋友一起渡过一个温馨而愉快的圣诞假日。
圣诞节让人联想到装饰美丽的圣诞树、源远流长的圣诞市场、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和丰富多彩的圣诞礼物。冷冽的空气中飘荡着圣诞姜饼和热葡萄酒的香味,耳朵里传来耳熟能详的、或欢快或舒缓的圣诞歌曲。圣诞节,既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爱的节日,德国人普遍认为,你和谁一起过圣诞节,对方就是你最爱的人。正因为如此,一些平日里不存在或者不显著的问题,在节日期间容易暴露或爆发出来;一些被掩盖或忽略的矛盾也容易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凸显或激化。
有一年,邻居两口子和朋友结伴去北海边度假,回来后说以后的圣诞节必须呆在家里了,没有圣诞树的圣诞节根本就不是圣诞节;而且圣诞树不得是在超市里就能买到的、可以反复使用的塑料圣诞树,必须是一种不扎手、不容易掉针叶的正儿八经的圣诞树(圣诞树在德国有不同的类型和价位)。他们还告诉我,很多年前,每年的圣诞节都是亲朋好友在他们家渡过,由太太操持圣诞晚宴,大家济济一堂,喝酒聊天,互赠礼物,好不热闹。但有一年的圣诞,太太病了,无法再像平常那样招待客人。让他们两口儿很受伤的是,竟然没有一家亲友请他们一家人上门去过节。亲友们的疏忽或者凉薄让他们呼朋唤友的圣诞待客传统戛然而止。那个时候,他们的三个孩子还是幼童,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这之后的圣诞节,都是他们自家人和女方的妹妹两口子一起渡过。圣诞晚宴所引发的不愉快让他们甄别出了对自己来讲最珍贵的人,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外乎舔犊情深、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琴瑟相和。烛光下、杯盏间,一家子人围坐在圣诞树下拆礼物、唱圣诞歌曲、讲圣诞故事,互相逗趣儿,白天的时候,一家人在冰天雪地中优哉游哉地漫步徜徉,曾经在德国朋友家渡过的圣诞节,给我留下了如此美好而难忘的画面。
到德国久了,遇见各式各样的人,听见各种各样的故事,不得不感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复杂的是人性,最难沟通的是人心。邻居家的故事小巫见大巫,没什么大不了,不再随意请客和不再去海边过圣诞节就万事大吉了,而有的烦恼和矛盾却是难解、甚至无解的。
离异的夫妻,没有孩子还好办,各走各的路,各过各的节。有了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圣诞节在德国人心目中是家庭的节日,初懂人事的孩子会希望已经分开的父母亲还像以前一样,陪着自己一起过节,平日里父母不在一起也就罢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孩子潜意识里的愿望会分外强烈,甚至迸发出来,让已经有新伴侣的父母左右为难。常常看见一些明星家庭,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父母双方以孩子为重,新旧家庭不计前嫌,一起渡过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大人们抱着的宗旨不外乎:不再是夫妻,但还是父母。而人与人的性格迥异,每个人的经历与创痛不同,有的人敏感而易受伤,需要更长的与旧爱隔离的时间,来独自疗伤止痛,眼不见心不烦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双方都心平气和地渡过了两两嫌怨的时段,才可能在孩子面前扮演虽然不再相亲相爱、但可以互相理解和包容的父母。只有相互间已经释然了的,能够做到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家长,才能让子女在平和中享受与父母双方的共处,给孩子的平安夜带来温馨与甜蜜,否则,一对怨偶聚在一起,只可能对孩子不安的情绪雪上加霜,给孩子留下心灵上的创伤。
装饰圣诞树时男女双方有分歧怎么办,女方想按照老传统点蜡烛,男方却想使用连成串的小电灯泡;圣诞聚会上应不应该谈论政治?讨厌前嫂子,不想邀请她来参加圣诞派对,但又怕小侄子为此伤心怎么办?祖父母送太多的礼物给孙辈对不对?丈夫每年圣诞节给妻子送省心省事的购物卷,而不是去精心挑选她心仪的礼物,是不是不上心的表现?当妈的自己想去教堂,该不该叫上5岁和8岁的两个孩子一起去?是一起去男方或者女方父母家过,还是男女两人各自回父母家过?一家三口想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单过,又怕双方父母伤心怎么办?德国人有关圣诞节的纠结和困惑五花八门,也许在旁人眼里不是什么大事儿,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讲,都是搁在心上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因为大多数德国人认为,和谁过圣诞节,谁就是自己最爱的人;而怎样过圣诞节,则和自己的成长经历相关,每个人都想维护自己的“传统”;还有就是送什么礼物合适。所以,在圣诞节来临之前,德国人多多少少会抱怨“节日的苦恼”或者“节日的压力”。圣诞,不光光是充满了喜悦与欢乐,也夹杂着烦恼与困惑。
德国人喜欢思考、提问和讨论,那么德国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家庭、婚姻问题专家们是如何看待或者解答上述问题的呢?他们的回答有的出乎我的意料,开拓了我的眼界,给了我启示;有的印证了我已形成的观念,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我的认知。
我感觉这些看法中的共性是:强调个性,既不要勉强自己,也不要为难他人;坚持你自己的意见,但不要让对方下不了台;采用中庸的方式来处理一些暂时的问题,比如今年照你的愿望来装饰圣诞树,或者今年去你父母家过,明年就按照我的想法来,直到有一天大家达成共识;还有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让理性代替偏见,避免意气用事。比如你如果觉得公公婆婆家里挤,住着不方便,那么你就自己在外面住酒店好了,但不要强迫老公也跟你住外面。他们应该给你选择的自由,你也不要强人所难,大家各让一步,才能和和气气、皆大欢喜。你认为爷爷奶奶或者前夫送给孩子的圣诞礼物太多太贵太过分,把圣诞节活脱脱变成了“送礼的节日”,甚至可能把你准备的礼物比下去了。其实,就事论事,何苦把本来简简单单的一件事情,掺杂进平日里你跟老人或前夫的不合与矛盾,你可以保留对他们的看法,但不要妨碍祖孙间或父子间的互动与情意。送礼是爷爷奶奶爱孙子的表达方式,孩子的父亲也许正是想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弥补平日陪伴孩子的不足。退一步海阔天空,杞人不要忧天,孩子虽小,也有他自己的甄别能力,不是那么容易被“腐蚀”的。在成人眼里的商品、商标、物质和物价,在孩子纯真的眼里,却是有趣的毛绒玩具、可爱的画本读物和难忘的童年记忆,是爷爷奶奶父母满满的爱与关心。多几个人爱你的孩子,何乐而不为呢。
平安夜,圣诞夜,一切都安静,一切都明洁。这首歌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以致我一直认为,平安夜就应该安安静静地和父母家人呆在家里,在倾谈倾听和沉思冥想中静静地度过。或者去教堂,如果你是教徒的话。有的德国年轻人却不这样想,令一位朋友懊恼的是:“这个圣诞夜我原想与一群单身朋友一起开派对,我的父母感到很失望,因为这毕竟是家庭的节日。我应该对我的朋友们说不吗?”当然啦,我心里嘀咕。但是德国企业咨询与家庭顾问Mathias
Voelchert先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外,他说:“为什么要对他们说不呢?你应该对你的父母亲说不。不用把圣诞节看做一个严肃的家庭事务,尽管把它当做一个娱乐和恋爱的节日吧。”这位Voelchert先生今年60岁,是两个成年孩子的父亲,这个圣诞节他将与他的两个孩子和他的前妻一起渡过,而他现在的伴侣和她自己的孩子一起过平安夜。作为过来人和父亲,他这样给年轻人支招,你就直截了当地告诉父母,你想怎样和朋友们庆祝这个节日,如果他们因此觉得受辱的话,恰恰说明,你自己应该当家作主的时候到了,但你可以安慰他们说,圣诞节的第一天就去看望他们。我想,把Voelchert先生的话:“圣诞节是属于你自己的,让它成为你的节日吧。”换成“生命是你自己的,好好把握它。”是可以的。
无独有偶,昨晚我们和邻居一起喝啤酒吃牛排时,谈起怎样过平安夜,太太说,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女都回家来过,她妹妹两口子也过来,不过儿子媳妇晚上还想和朋友们一块儿去舞厅玩,所以下午会早点开饭,让孩子们可以两不耽误地、酒足饭饱后出门去玩,他们两口子则在家里照顾孙子孙女。
他们还说,圣诞夜之后的第二个假日,也就是26日,他们两口子又要开车去北海玩了,还是像以前一样,和另外三对夫妇同行,大家各自开车去,然后在那里租房住一周,8个大人5条狗,一定很热闹。主人们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狗狗们也情投意合,每次他们一起上饭店的时候,主人们杯盏交错,狗狗们摸来蹭去,引得旁人驻足观看,啧啧称奇。
先生说,这次他想买一棵塑料的圣诞树,因为他们26号就走了,回来的时候圣诞树一定枯萎了,不值得买真的,否则掉落一地的针叶可能扎伤狗狗的脚,太太不乐意,说真的圣诞树才叫圣诞树,她还需要考虑一下。我和老公在一旁笑,唉,计划没有变化快,他们又要去北海了,当然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是在平安夜之后;而且,他们中的一个开始想买塑料的圣诞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