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重视休假和酷爱旅游由来已久,听一位博友讲,德国二战名将的回忆录也印证了这一点:前方战事那么吃紧,德国将军照样度假,希特勒也不干涉。北非战役最关键的时刻,隆美尔却在休假;一战时期也是如此,遇到周末就停战,德国人不输才怪。听得我直乐:多亏德国人爱度假啊。
德国法定休假24天,只要你每周工作5天,无论每天多少个小时,都获得带薪假期24天。如果不是每天工作,那么按照比例来计算。而德国人休假的实际天数介乎24与36天之间。这些带薪假期当然不包括周末两天,和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比如复活节、五一劳动节、德国统一日、圣诞节和新年这些全国统一休假的红日。
德国人口近八千两百万,比四川省的总人口稍多一点;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比云南省的面积稍小一点。单从人口和面积来看,德国对中国望其项背。在德国,没有过中国实行的“黄金周”休假制度,不存在全国人民在一周之内倾巢出动度假的事情,但德国人仍旧采取了各州错时放假的政策,来防止和缓解可能发生的拥堵和滞留事件。德国人是如何做的呢?
德国一共有16个州,每个州中小学校放假的时段都有差别,比如柏林地区的孩子们从9月30日就享受两周的秋假了,而我所在的北威州10月21号才开始放假(请参见《德国中小学生如何过暑假》)。不扎堆儿放假的好处是,避免大家在同一个时段蜂拥而出、摩肩接踵、“围追堵截”;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出游者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舒适,而且有助于对自然环境的维护,和对古老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些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痛失,不可复得。
在德国,那些没有在校生的家庭,都会自觉选择避开学校放假的时段出游,一来便宜,无论是酒店、机票还是汽油费,都比学校放假的时段要优惠;二是错过了那些著名景点的高峰期,节省了可能发生的排队等候的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德国人凡事喜欢提早计划,重中之重的度假一事也是早早就提上议事日程。一般来讲,员工度假需要书面申请,注明度假天数和具体日期,大多能能马上得到批准。同事之间一般有商有量,老板和员工之间也能做到理解和体谅,互相照顾对方在度假时间上的愿望,在这样的弹性度假制度下,大家在一年中不同的时段轮流度假,皆大欢喜。
如果在欧洲自驾游,德奥荷比卢的高速上是没有收费站的,可以一路快马一鞭,畅通无阻。瑞士本土内没有收费站,但在边境收游客们的过路费,缴一次费可以管一年。法国高速公路分国有和私有,私有的占少数,要收费。去年暑假我们驾车经过比利时去巴黎,途中遇到一次高速收费,当时车少,很顺畅就通过了。英国也有极少的私人公路和桥梁,设有收费站。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欧洲人不遗余力。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佛罗伦萨第一次体验了限制参观人数的做法,那是在著名的乌菲齐美术馆,那里藏有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等一大批珍贵的意大利绘画精品。在德国的新天鹅堡和法国的凡尔赛宫等世界著名的景点,也都有限制每天参观人数的做法,一是为了大众的安全和观赏游览的舒适,二是为了保护这些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和各类展品。如今21世纪了,国外景区的管理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先进和人性化,通过网上售票等各种便捷方式,科学地设置人流量限制,既维护了参观者的利益(你是来看风景和名画的,而不是来数人头和找堵的,对吧?),又保护了景区的安宁。有的景点你根本看不见排队的长龙,一是因为网上预售票,二是景区设置了足够多的售票窗口,由此避免了游客的苦苦傻等。如果你是当场买票,可以参看显示屏上标示的尚未满员的入场时间,然后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选择。这样的科学管理,既避免了售票窗口前的排长龙,游客也不会在参观时前脚趾抵后脚跟,挪不开步,甚至发生推搡和拥挤,大家出门度假,图的就是个好环境和好心情,否则还不如呆在家里。
黄金周,给某些集团和部门带来的是滚滚黄金,给普通游客带来的却是闹心和找堵。普通人一年到头营营役役,谁不想高高兴兴出游,轻轻松松度假,花了辛辛苦苦挣来的银子,换来的却是年复一年的拥堵和滞留。度假变成了历险,哪来的放松与休憩。去年发生在华山的一幕今年在九寨沟重演,景区上下通道陷入瘫痪,再一次爆发滞留事件,上殃及80岁的老人,下祸害9个月大的孩子,从中午12点到晚上11点,整整11个小时的饥寒、混乱、愤怒和绝望,把游客活脱脱变成了“苦行僧”。面对这样严重的拥堵滞留事件,不知道有没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相关部门是否会汲取教训,通过思考和权衡,进行扭转性的修正与改进,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让大家拥有更弹性更人性的度假制度,能够安全安心地度假。
如果游客连自身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眼睁睁瞧着年迈的父母受累,弱小的孩子遭罪,自己也忍饥受冻,谁还有兴致去欣赏近在咫尺的美景呢,更遑论有余力去维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了。
与世界接轨,向发达国家靠拢,最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文明中的精髓,那就是自由、平等、博爱,在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时,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和考虑。
引进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单纯地进口一批豪华汽车要困难,而改变一个社会的陈规陋习,似乎就更难了。
但只有一个愿意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懂得自我反省,并且善于学习和改进的民族,才有力量和能力去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公平的和谐社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