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举足轻重
在中国古人教育孩子的众多范例中,我个人最推崇的是孟母三迁,择邻而处。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其生活的外部环境了,这包括他所居住的地方,和以后所上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
并非所有的父母对子女的前程都有一个具体而明晰的规划,能够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甚至一锤定音,好比大家都熟悉的郎爸,郎朗的成功与他密不可分。
大多数普通人对子女的影响有大有小,这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还有赖于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决断能力。故有时候,外部环境可以弥补家庭和父母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作为父母,能为子女的成长助一臂之力的地方,就是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帮他把好舵,确定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住家位置,和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这是为人父母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能够给予他们的最好礼物。
每个孩子的自身条件不尽相同,成长环境也千差万别,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人,所遭遇的事,在无形中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前途和命运。
回想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觉得我是个幸运的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严母慈,一直生活在大学校园里,接触的都是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长辈,同学玩伴中淘气鬼当然不乏其人,但没有偷鸡摸狗之辈。青春叛逆期也平安度过,因为念的是重点学校,从初一到高三都住读,交往的要么是自己的同学,要么是父母大学里的家属子弟,完全没有遇人不淑的土壤。
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审美情趣的形成,多在18岁之前就完成了,孩子从小由什么样的人带大,宽容的还是严苛的?热心的还是冷漠的?慈爱的还是狭隘的?念什么样的学校,是只看重考试分数的学校,还是重视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尊重孩子,懂得少儿心理学,理解个体差异、和蔼可亲的老师,还是孩子犯错他犯急、只知道惩罚孩子、不懂得引导和鼓励孩子的情绪化的老师?
而交什么样的朋友,读什么样的书,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兴趣,这些往往取决于孩子所处的外部环境。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当然重要,但有一半的时间他是生活在社会里。青少年时代结交的朋友有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朋友,他的道德观、责任感、兴趣和志向也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周遭人的影响,这些人包括他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句话自有它的道理。
我的几个中学和大学的好友,我们彼此认识二三十年了,分开的日子也早已超过了20年,彼此隔着千山万水,但很多观念、看法、品味、兴趣和爱好近乎一致,虽然,这期间有很多年我们各自忙着生计、创业和生儿育女而疏于联系,但我们都在各自定居的地方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碰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没有分开过,喜欢着同一支曲子,读着同一本书,欣赏着同一处景致。这说明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几乎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父母自身的能力有高下之分,也不可能全天24小时地看护着孩子。把孩子交到可以信赖和托付的人手里,让孩子生活在充满了爱心、和平与理性的环境里,让孩子身心舒泰地、自由自在地健康成长,就已经是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