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刻不容缓的三件大事
林子大了,网上什么鸟儿都有,有的鸟儿比较另类,当他们想在洋人面前显摆时,口头禅是:“咱们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与文明”。当他们听到有人忧心忡忡地谈论“泱泱大国”的不足与缺失时,就立马忘记了“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时间的长河在他们的嘴里倏然缩短了,成了“我们才发展了几十年,别的国家已经发展了几百年”。鸟儿们可以没有反省和反思,但一个国家和名族却必须具备自省和内省的胸襟与气度,有认知失误的智慧,和修正与改进错误的力量。
游走在欧洲大陆,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难免会去观察和比较,同时思索和冥想:在这样一片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上,让我们认可、赞赏、尊重和向往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万水千山走遍,你会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真正让我们艳羡的不是他们的高楼大厦,不是他们高速发达的工业,甚至也不是那些令人头晕目眩的高科技,当然更不是那些名满天下的奢侈品。
更高更快更好,在当今不缺钱的社会都不难做到,什么世界第一高楼、最快的高铁等等,都是可以用金钱堆出来的,是否真的足够宜居和安全、是否有其经济价值和必要则另当别论。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学习和引进。至于那些让不少国人趋之若鹜的各类名牌汽车、时装、手表等等,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细枝末节,仅仅关乎个人的趣味和修为,要说推崇,也只是品牌背后藏匿着的有关创业的传奇和历史,及其后人珍惜传统,推陈出新的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
诸如德国这样一个现代化国家,其先进和发达的地方有目共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方面有很多,在有的方面我们可以赖以时日,一点点地赶上来,甚至可能做得更好。而有的方面却是时不待我,不可再生或者不可逆转的,是当务之急,不能再马虎和大意了。
这三个方面在我看来就是: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文物古迹的爱护和维护,和对下一代的教育。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教育是百年大计,刻不容缓。中国的老百姓重视培养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个经济能力。有教无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12年义务教育,无论城乡贫富,才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在以前的博文:中国与德国之间的最大差异,有所论述,在此就不重复了。
昨天,德国的收音机里也在报道北京的空气污染情况,网上的图片让人触目惊心,当我们一天天富裕起来的时候,也许我们也正在失去对人类来说最珍贵最美好的东西,那就是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自然环境。
通过治理,清新的空气还可以重新回来,被污染的河流还可以重新清澈,但有的纯天然的生态环境,它们是那么样的弥足珍贵和不可再生,失去了就永远见不到了。
每年从世界各地来欧洲旅游的游客不计其数,吸引他们的不仅是绮丽的自然和田园风光,还有保存良好的历史悠久的城堡、皇宫、教堂、公园、民居、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等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象征。
巍峨延绵的崇山峻岭,茂密葱郁的森林植被,清澈见底的河流小溪,自由游弋在湖泊里的黑白天鹅,还有那些保存良好的中世纪的古都、古城、古堡,他们不仅仅让当地人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孩子们从小生活在花园一样的国度,而且让一代又一代的市民,在同一段城墙上散步,在同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所举行婚礼、洗礼或者葬礼,历史在这里传承,记忆在这里生根。
对自然环境和文物古迹的爱护和维护不仅仅能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而且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我们有责任让它们代代相传。
多少欧洲人生活在诗情画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里,悉心地守护着他们引以为傲的先辈们留下来的文化古迹,吸引着那些把欧洲当作“精神家园”的外来旅客,赚了个盆满钵满。
我们号称文明古国,看看我们的家园,有多少完整的古城、古都、成片成片的古建筑?它们不都是毁于战火吧,有多少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毁于我们的无知与轻率,在一片喧嚣的打造重建声中荡然无存。
那些我们没有精心维护、甚至被我们轻易抛却毁坏的文明文化古迹,它们的价值远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们都是不可复制、不可仿造的曾经与过往。
推到容易重建难,历史和记忆是无法重建的;填塞铲平易,清理重整难,湖海可以填充了建高楼,山峦可以推平了修公路,钢筋水泥却无法再变回成青山绿水。
有朝一日,当我们开始想念那些失去的山山水水,怀念那些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亭台楼阁时,我们会在了悟中痛心地静默:有些东西,失去了就真的再也回不来了,而它们恰恰是我们最深切的思念和最温暖的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