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今年高考的作文题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读书心得 |
刍议今年高考的作文题

看网上消息,今年高考的作文题如下:《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看《红楼梦》第十七回原著,这一段文字首先展示了大观园的景致: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但见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众人看了之后,提出了“翼然”,“泻玉”和“沁芳”三种备案。
因为桥上有亭,诸人坐于亭内,于是有人根据欧阳公《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提出了“翼然”。贾政认为:“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为好。于是提出第二个备案“泻玉”。这时,贾政要考一考贾宝玉。宝玉回道:“老爷方才所说已是。但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也用‘泻’字,似乎不妥。况此处既为省亲别墅,亦当依应制之体,用此等字亦似粗陋不雅。求再拟蕴藉含蓄者。”贾宝玉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此泉与欧阳公题的酿泉不同,用‘泻’字不妥;第二个理由是省亲别墅,亦当依应制之体,用此等字亦似粗陋不雅。于是提出“沁芳”。
这第二个理由非常关键,因为这次活动的出发点是为贾元春省亲做准备,“粗陋不雅”是绝对不能允许的。那么,“沁芳”好在哪里呢?“沁”字具有渗入或透出之意,如沁人心脾。“芳”字有香、花卉、美好等多解,用在这里来概括花木、青溪和池沼的交相辉映,应该是恰如其分。
曹雪芹先生的文笔,妙在步步深入、层层提高。从“翼然”到“泻玉”,再到“沁芳”,围绕这一处景致所发的议论,才情毕现,有理有据,让人悠然神往。
以上,是我围绕这次考题涉及的《红楼梦》原著来做分析。完成这一考题的考生,如果对于《红楼梦》原著有比较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就为写好这一篇八百字的考试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红楼梦》原著不了解的考生,恐怕就难于入题。
当然,如果把文章的重点放在借题发挥上面,也未尝不可。考题说“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如果考生拓展思路,借这个话题,向“更广泛的领域”做出联想,也可以撰写出好的文章。
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考生的选择,因为他们很难做到像我这样,对照原著来咬文嚼字。考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移用”,“化用”和“独创”都是写作的方法。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愿大多数孩子不会被这个考题难倒。
老龙子打油一首:
泻玉沁芳意蕴多,少年孺子费琢磨。
龙门一跃凭文笔,却问曹公奈若何。
附:《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原文:说着,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但见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到亭内坐了,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说:“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罢。”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为称。依我拙裁,欧阳公句:‘泻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须寻思,因叫宝玉也拟一个来。宝玉回道:“老爷方才所说已是。但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也用‘泻’字,似乎不妥。况此处既为省亲别墅,亦当依应制之体,用此等字亦似粗陋不雅。求再拟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何如?方才众人编新,你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不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须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称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来。”宝玉四顾一望,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又称赞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