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的遗嘱——水浒拾遗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老龙子读水浒 |
晁盖的遗嘱——水浒拾遗
金批本《水浒传》中,晁盖说得更狠:“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2]
我手头还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有金圣叹评语)和中华书局2009年6月出版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有金圣叹、李卓吾评语)。这两部书描写晁盖的遗嘱与上文所引金批本“晁盖遗嘱”大致相同。
金批本此处有金圣叹的批语:“一路写宋江之于晁盖一位,可谓虎视眈眈;至是晁盖将死,却忽然生出一难,笔力险怪不可言。莫怪我说,妙绝。”金又批:“俗士读之,便谓宋江好,不知正极写宋江之诈也。哭亦何罪?但通长读之,殊复不堪耻。我生生世世不愿见此等人。”[3]
金批本的这一段描写突出了晁盖对于宋江的生分和不信任,金圣叹在批语中极力贬低、抹黑宋江,溢于言表。然而看小说六十回以前的描写,晁盖一直尊宋江为恩人,为兄弟;宋江对晁盖一直称大哥,称仁兄。宋江上梁山后,二人一个是是梁山寨中的一把手,一个是二把手,配合密切,并无冲突。至晁盖临终时,宋江已经得到梁山大多数好汉的拥戴,无人可以与宋江比肩,由宋江接任晁盖作梁山一把手,已经是必然之势。
小说在写晁盖的遗嘱之前描写的都是晁盖与宋江之间的友谊与交情,并没有透露二者之间一丝一毫的矛盾与冲突,现在突然冒出来这样一个遗嘱,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自相矛盾,实在是令人难解。于是读者就不得不跟着这个遗嘱去寻找、发掘晁盖与宋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于是就产生许多设想与推测,于是“晁盖遗嘱”就成了《水浒传》小说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易中天老师同时认为,“晁盖这遗言也好生蹊跷”。按照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晁盖升天,宋江升职,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晁盖一死,林冲、吴用等人便不管什么遗嘱,全都跑来找宋江:“请哥哥为山寨之主”。他们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四海之内皆闻哥哥大名”;二是“若哥哥不坐时,谁人敢当此位”。自从宋江上梁山以来,梁山的事务实际上一直由宋江主持,晁盖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寨主。因此晁盖死后由宋江继位,不但天经地义,而且是人心所向。然而晁盖却一反常态,留下这么一个奇哉怪也的遗嘱,不想让宋江当寨主,让人殊不可解。
易中天老师分析认为:“因为晁盖一向视宋江为‘生死之交’,而且宋江上山之初,晁盖就打算要让位的。晁盖说:‘当初若不是贤弟担着那血海般干系,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众?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谁坐?’以晁盖之为人实在和仗义,说这话不大可能是虚情假意。只是因为宋江的坚持不就,这才形成梁山领导核心晁盖第一宋江第二的基本格局。何况宋江不肯坐第一把交椅的理由,是晁盖年长。宋江说:‘论年龄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现在这个问题没有了,正该那‘山寨之恩主’来坐主位,怎么会半路里杀出个‘临终遗嘱’来呢?”
易中天老师的分析可谓入情入理,然而只是凭借小说的故事情节,他也破不了这个疑案,于是只好从情理上做一些推测。这些推测的结论是:晁盖一定是感觉到宋江在有意无意地架空自己;晁盖一定有一种紧迫感;他明明看出了宋江有投降的意思,自己很不赞成投降,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临终时放出这样一个遗嘱,“在他看来,有本事捉得史文恭者,一定有勇有谋。有勇就不会投降;有谋就能找到出路”。这些研究结论在小说的文字中找不到直接的根据,只能说是“推测”,而“推测”是不能作为学术研究的结论的。
我看易中天老师为了破解“晁盖遗嘱之谜”煞费苦心,所做的这些“推测”,脱离小说的文本,也是勉为其难,不得已而为之。[4]
关于“晁盖遗嘱之谜”,周思源先生也有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晁盖临终没有按常理认为应该的那样,直接将梁山第一把交椅传给宋江,却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这种看法直到现在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其实这是当年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把宋江定性为投降派之后,产生的一种偏见,是先验地有了既定结论之后,再将一些所谓‘证据’套上去‘证明’,是不符合小说文本事实的。”
思源先生认为对于晁盖临终的话,“我认为不能从排斥宋江的角度去思考。首先,晁盖对宋江究竟怎么样,应该从文本提供的全部信息着眼,而不是某个局部。而从全部情节来看,晁盖对宋江一直是高度敬佩、感激与信任的。其次,我们不能忽视任何细节的环境、背景和条件。晁盖中箭的部位是面颊,拔出箭时他就晕倒了。而且这是毒箭,毒性很快就发作,晁盖顿时不能言语,‘水米不能入口,饮食不进,浑身虚肿’。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晁盖出于深仇大恨,对宋江说这样的临终遗言是可以理解的,并不能由此得出他不让宋江继位的结论。”[5]
我十分赞成思源先生“应该从文本提供的全部信息着眼,而不是某个局部”看问题的思想方法,这应该是研究《水浒传》小说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我们研究古典文学作品,如果离开了“文本提供的全部信息”,去主观臆想,去凭个人的好恶来判断,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不起推敲。
然而就“晁盖遗嘱”个案而言,又是白纸黑字写在那里,虽然突兀,却不容我们去忽略不计。思源先生认为这是晁盖病重说糊涂话,这也是离开小说的原文所进行的推测。《水浒传》小说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并没有说晁盖是在说糊涂话。
在《水浒传》小说研究中,对于“晁盖遗嘱”提出质疑的,大有人在。如程飞先生的《水浒佐传》,认为“晁盖遗嘱”“这摆明了是不想让宋江继任梁山之主”。作者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很是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晁盖认为宋江早晚会把梁山毁掉。后来事实证明晁盖的判断是正确的。”[6]
这个研究结论也属于“推测”一类
现在多数研究者都觉得,从《水浒传》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来看,“晁盖遗嘱”的出现非常突兀。“晁盖遗嘱”把小说前六十回中晁盖与宋江之间的友谊一笔勾销,使二人之间突然生出许多嫌隙,令人殊不可解。于是逼得一些《水浒传》小说的研究者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去猜测,去想象,实在是误人不浅。
其一,在“晁盖遗嘱”之前,小说大量描写晁盖与宋江之间的友谊。如小说第十八回描写生辰纲案发,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迷天之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晁盖对吴用、公孙胜、刘唐等人道:“正是此人。他和我心腹相交,结义弟兄。吴先生不曾得会。四海之内,名不虚传。结义得这个兄弟也不枉了。”
小说第三十六回迎接宋江上山,到聚义厅上相见。晁盖谢道:“自从郓城救了性命,弟兄们到此,无日不想大恩。前者又蒙引荐诸位豪杰上山,光辉草寨,恩报无门。”第四十一回描写江州劫法场后宋江起身与众人道:“小人宋江、戴院长,若无众好汉相救时,皆死于非命。今日之恩,深于沧海,如何报答得众位!第四十二回描写晁盖把宋江的家眷接到山寨中,宋江听得大喜,拜谢晁盖道:“若得仁兄如此施恩,宋江死亦无怨。”
《水浒传》小说中的这一类描写可以说比比皆是。现在突然描写晁盖遗嘱“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突出了晁盖对与宋江的不信任,暴露了晁盖与宋江之间的矛盾,与此前、此后小说对于宋江与晁盖关系的描写都不一致,显得突兀,让人殊不可解。许多《水浒传》研究者对于小说故事情节这样的安排都感到不可理解。
其二,即使在晁盖死后,他也还是关心宋江。在小说第六十五回《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跳水上报冤》中,描写晁盖在梦中提醒宋江:“贤弟有百日血光之灾,则除江南地灵星可治。你可早早收兵,此为上计。回军自保,免致久围。”这一段描写所表现的是晁盖对于宋江的关心而不是批评或者斥责。小说的故事情节如果顺着“晁盖遗嘱”来发展,晁盖在梦中应该进一步表明对于宋江的不满意,然而晁盖并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满意,反而是关心宋江,给宋江出主意。
其三,就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而言,到晁盖中箭身亡时,宋江已经掌控了梁山山寨的领导权。此时在梁山山寨中,论能力众人对宋江皆服;论情感,宋江带来的兄弟和投奔宋江来的兄弟占了绝大多数;再没有人可以与宋江比肩。正如吴用所说“若哥哥不坐时,谁敢当此位”?[7]情势如此,晁盖应该明白,不论他是否同意宋江接班,宋江都会成为他的继任者。
其四,从《水浒传》小说的总体思想内容来看,这个“晁盖遗嘱”不仅与宋江的总体形象不相符合,而且与晁盖的总体形象也不相符合。晁盖是英雄好汉,而不是王伦者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破解“晁盖遗嘱”这个难题呢?
2017年8月,我去北京办理出国旅游签证,顺路到护国寺旧书市场淘书,淘得《水浒研究论文集》一书,这是作家出版社于1957年7月内部发行的一本书。我在这本书里面发现了一个新的信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作家出版社在金圣叹七十回本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一个七十一回本《水浒》。时任其事的张友鸾先生在总结《水浒》的校订出版工作时说:“从旧本里发现原来的好处,把它改回来,是整理‘水浒’的中心任务。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在某一种本子里(写的或改的)较好,却又因为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暂时不能改的。例如,第六十回里写晁盖临死遗嘱,百二十回本固然与金本大不相同,然而还是百十五回本(‘汉宋奇书’第五十五回)写得最好:宋江等在床前痛哭,敷药调理。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宋江嘱咐曰:‘贤弟保重!捉得射死我的与我报仇,死亦瞑目。你自立为寨主。’言罢而亡。这样写很好,也可能最初的传说就是如此。不过要是照这样改了,后面的卢俊义生擒史文恭,宋江让位这一段情节,就变成缺乏根据了。这就只好仍照旧本、百二十回本了。”[8]
张友鸾(1904─1990),字悠然,笔名悠悠、牛布衣、草厂、傅逵,安徽安庆人。中国知名报人,先后担任《国民晚报》社长、南京《民生报》、上海《立报》和《新民报》总编辑,创办《南京早报》、《南京人报》等。1953年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整理及编著工作。
友鸾先生是研究《水浒传》小说的前辈,除了五十年为中国作家出版社整理出版七十一回本《水浒》小说外,还有《谈‘替天行道’及其它》《金圣叹是怎样污蔑宋江的》《‘决撒’解》等文章在当时(1954年)的《文学书刊介绍》上面发表。
友鸾先生对于“晁盖遗嘱”的新发现,为我们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线索。
我查阅《水浒传资料汇编》,确有友鸾先生所说的“汉宋奇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研究《水浒传》版本的孙楷第先生和郑振铎先生都曾经见过这部书。“汉宋奇书”又叫“英雄谱”是《水浒传》与《三国志演义》的合订本,其中《水浒传》是百十五回本,这可能就是友鸾先生所说的描写“晁盖遗嘱”的“汉宋奇书”了。[9]
友鸾先生所说的“晁盖遗嘱”,为我们研究《水浒传》小说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如果古本《水浒传》中“晁盖遗嘱”是这样的,那么小说的前六十回故事情节就比较一致了。宋江与晁盖的友谊也就始终如一了,宋江与晁盖的正面形象也不会因为“晁盖遗嘱”受到负面影响。
然而,是谁在“晁盖遗嘱”中添加了“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这句话,改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原因,什么背景?这仍然是一个难题。要破解这个难题,就需要把“汉宋奇书”中的百十五回本《水浒传》与此前的版本和此后的版本进行比较,再参考当时的有关史料来进行梳理、分析。这需要据有充分的资料才能办到,不知道哪一个图书馆存有这些资料,也不知道哪一位有心人肯下这样的苦功夫。
至于友鸾先生所说的“要是照这样改了,后面的卢俊义生擒史文恭,宋江让位这一段情节,就变成缺乏根据了”,这也确实是一个问题。
改动流传已久的古典名著,是一件大事。为了防止治丝益棼,笔者主张,以后出版《水浒传》小说时,在“晁盖遗嘱”一节中,把百十五回本(‘汉宋奇书’第五十五回)关于“晁盖遗嘱”的描写,通过注释的形式告诉读者,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水浒传》小说的思想意义,这应该是应该比较稳妥的办法。
[1].此种“晁盖的遗嘱”见作家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百回本《水浒传》同上。辽海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的百回绣像本,岳麓书社2010年出版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凤凰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的百回本,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百回本亦同。
[2] 见岳麓书社2006年6月出版的《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第691页。
[3].“金批”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第五十九回。中华书局2009年6月出版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中,这一段描写亦在第五十九回。
[4] 参见易中天《晁盖遗嘱之谜》一文。载古耜主编的《中国作家别解古典小说——悟读水浒》一书,京华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5] 参见周思源所著《新解<水浒传>》,中华书局2007年7月出版。
[6] 见程飞的《水浒佐传》中“水浒座次之谜”。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7].金批本这一段描写又有不同:“若哥哥不坐时,其余便都是哥哥手下之人,谁人敢当此位?况兼众人多是哥哥心腹亦无人敢有他言。”
[8].见张友鸾的《七十一回本“水浒”的校订工作》一文,原载《文学书刊介绍》1954年第三期,本文引自《水浒研究论文集》一书,作家出版社1957年7月内部发行。
[9] 见朱一玄刘毓忱编辑的《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第145页,《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编辑)卷六:“新刻出像京本忠义水浒传十卷一百五十回。存。清金陵德聚堂刊本。正文半页十四行,行三十字。题‘东原罗贯中编辑’,‘书林文星堂梓行’。按:今坊间通行《汉宋奇书》本(亦名《英雄谱》)《水浒传》一百十五回,题‘东原罗贯中编辑’,当从此等本出。”《水浒传资料汇编》还载有郑振铎编辑的《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国家图书馆里所藏的《水浒传》凡十部……两部为《汉宋奇书》中的一百五十回本《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