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签名笔迹的检验方法
(2012-05-14 16:21:31)
标签:
杂谈 |
论签名笔迹的检验方法
签名笔迹检验属少量字笔迹检验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与少量字检验有共同特性:文字少笔画少,可用的特征也很少。也与少量字检验有明显区别:由于长年累月经常书写,文字的动力定型特别稳定,但又经常受到摹仿困扰。所以签名笔迹检验既有难度,相对于一般少量字检验又有其独特的检验方式。
跟以往相比,近年来签名笔迹检验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摹仿签名笔迹占总签名笔迹检验中比例下降,二是摹仿水平提高。要么不轻易摹仿,要么摹仿水平就很高,典型的摹仿笔迹特征如形快实慢、抖动弯曲、断笔等基本很少出现。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下列原因:1、人们的文化程度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一般不轻易去摹仿;2、现代生活中需要签名的时候很多、越签越熟练而造成签名的书写速度加快而不易被摹仿,同时计算机打字的普及造成人们书写能力的下降,难以去进行摹仿;3、现代信息社会有很多方面制约很难仅仅靠一个签名决定一件事。但是我们同时应当看到,摹仿一个签名成功往往会得到巨大的利益,而其失败所受到的惩罚很小,在国内大部分以不采纳证据了事,并不追究伪证责任,促使想去摹仿的人下功夫去冒险。甚至网上出现了专门摹仿的公司,还“包通过笔迹鉴定”,使得一旦有人下手去摹仿,很可能会非常乱真,摹仿水平明显提高,签名笔迹检验遇到了空前的难度。对于新形势下的签名笔迹检验,我们的检验方法也要进行升级,对待新的形势需要用新的检验方法。
一
较多笔迹检验我们选取特征的顺序一般是书写水平、错别字、笔顺、搭配、运笔,通常这些特征就足够了,不需要抓得太细,因为通常一般笔迹检验要防止书写人故意伪装。抓特征太细容易将很多伪装特征选取进来,造成综合评断时的困惑。而签名笔迹检验则完全不同,摹仿的签名往往没有错别字、笔顺特征可抓,且大部分情况是一眼看上去检材与样本签名在外形上是相似的:真实签名两者当然外形相似,摹仿签名两者也是在外形上相似的,甚至比真实签名更相似,所以高质量的摹仿签名在搭配和运笔上也没有什么价值。那种完全是别人代签名、两者在字的外形上明显不一致的简单签名检验案件很少了。既然真实签名外形相似、摹仿签名外形也相似,那么签名笔迹的外形特征就不是我们要抓的主要特征,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签名笔迹的内在特征上。这与字数较多的一般笔迹检验方法完全不同:对于一般字数较多的笔迹,我们选取的大部分是文字外形所提供的特征,而对待签名笔迹应当较少受到文字的外形影响,注意力不该停留在签名字迹的外形上,而应全力挖掘笔迹的内在和细节特征。
二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对签名笔迹检验的一切工作围绕在确定检材签名是否有摹仿。如果认为无法摹仿该签名就能认定,如果认为有摹仿该签名就能否定。要是有人自己摹仿自己签名怎么办?一般不会的,书写人会顾虑到自己摹仿自己签名太像了如果一旦鉴定人识别不出来怎么办?所以如果签名时就不想事后承认一般都会采用伪装的手法,让人一眼看上去就不像。所以我们研究签名笔迹检验,主要在于研究其是否有摹仿。
1
签名笔迹检验同样也是选取特征与分析特征,但是这个特征的选取与传统笔迹特征选取完全不一样。在显微镜下观察笔画外观没有明显疑点的情况下,我们一般选取四个特征:笔压组合特征、节奏与脉冲特征、书写灵活度特征和小动作特征。我认为这样的特征比较稳定且完全无法摹仿,难度就在于鉴定人如何去发现和抓取,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一个人的签名笔迹与他所书写的其它字迹不一样,签名是不断重复的极稳定的动力定型,是一种定型化的神经传导,融入了书写人自身的识别特征。类似于一个人的走路步速、节奏、坐姿、神态、说话的语速、腔调等。又如看一个人的模糊照片不一定能确定是谁,但这个人一动起来就很容易知道是谁,哪怕是双胞胎也能通过上述特征去识别区分。有的人看上去端庄,有的人看上去木讷,有的人看上去活泼,有的人看上去灵巧。对于签名笔迹,我们同样试图去抓取这种神态性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笔迹的“味道”。
1.1
1.2
1.3
1.4
三
检验签名笔迹千万不要对细节过于计较。对于签名笔迹,抓取特征要能“拿得起”,更重要的是要能“放得过”。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文检人员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刚从事文检工作时遇到大范围摸排的案子,面对成百上千人的笔迹样本,觉得看谁都像,看哪个样本都不敢丢。其主要原因是汉字的大多数特征是共性特征,样本总有一些字的特征跟检材上的文字特征反映相同。而检验签名笔迹正相反,经验不足的文检人员看什么签名都有疑点,都想否定。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过于计较,放不过。
计较一: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笔画似乎不正常?根据检验的程序,签名笔迹检验首先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检材签名是否书写正常,是否有形快实慢、抖动、断笔、另起笔、重描等不正常现象。用多少倍的显微镜合适呢?以我们的经验,40倍的体视显微镜就可以满足要求了,一般最好在20-40倍左右的倍率下观察笔画的整体形态,不建议用更大倍率的显微镜。因为当正常的笔画过于放大的时候,容易看到笔画边缘与纸张交界处的不整齐,就容易把正常的笔画看成形快实慢的不正常笔画。对笔画转折处出现的不圆润、有裂口,不能轻易断定为另起笔,很多书写工具在一定锐角的折转处都容易出现类似断笔的裂口状,我们应当以笔痕是否完整作为是否另起笔的证据。所以,过于依靠高倍率显微镜而看到的不正常笔画,很多其实原本是正常的,被高倍显微镜给看上去不正常了。用显微镜计较笔画的结果,就是容易把本来正常的笔画给看成了形快实慢的不正常笔画。
计较二:检材与样本签名的形态不一致是不是能否定?每个人签名的写法都有很多种。每一种写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下写得又不完全一样。作为鉴定人我们心里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概念:笔迹是有一定“晃动范围”的。所谓晃动范围,是指在书写签名时签名的整体布局或笔画的相对位置在一定范围内有随机性。有的人晃动很大,有的人晃动较小。如果我们检验的检材晃在左边,而样本正好晃在右边,能不能否定呢?其实我们不能据此认为检材与样本搭配不一致,在没有充分样本证实检材绝不会晃到样本那边时,怎么敢肯定书写人不会随机晃到那边去的呢?在检案有大量样本时,有时候我们从中挑选出一个不太好的样本签名,甚至比检材签名还不像其本人的签名。我们自己在签名时也能发现这种情况,有时候自己写出的签名自己看上去都觉得不像自己的。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以字的外形不像而轻易去做出否定结论,在似是而非的时候,有时候补充些样本就会使得检验变得很简单。
计较三:签名中的部分笔画似乎较慢,甚至有重描,是不是摹仿特征?我举一个案例。一个工头平时在工地上经常签工料单,样本都是这些工料单上的签名。而检材是一张领条领款几万,是其代领给其他几个民工的。领条上的检材签名书写较生涩,部分笔画较慢,关键还有一处重描。但最后我们还是认定是他写的。结论也经过证实,有几个证人证明他确实领过了这笔钱。原来某天早上工地通知他来领钱,他冒着严寒骑着摩托车赶来就领钱签字,手又僵笔又不下水。不管看上去再不正常,这个就是他的签字!当然这个是极端情况,有时候检材签名就是有个别笔画过不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鉴定人要有一定肚量,要能“放得过”,当然要在我前面所述的四个特征都符合很好的情况下,可不能肚量太大什么都放过。
计较四:又不敢认又不敢否怎么办?一句话,补充样本是王道!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样本不充分造成的,比如一个检材签名,两三个签名样本,感觉风格差不多,但形态上又有差异,确实不好办。就是送上级、组织专家会检也不好办。这不是我们的水平问题。检材晃在左边,而两三个样本都晃在右边,我怎么知道样本会不会也能晃到左边?检材出现了某种绕笔,而两三个样本没从这边绕,我怎么知道样本是不是也能往这边绕一下?实际工作中,有时我们几个鉴定人为了一个签名的鉴定争得面红耳赤,只好补充样本;而样本一补充来了,马上就消停了。所以,有时候难度非常大的签名笔迹鉴定,一旦补充样本,立刻就会变为非常简单的一个案子。
总之,签名笔迹检验技术是文件检验的重要难点之一,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签名笔迹整体看上去“像”或“不像”的经验上,既要能“看”出特征、还要能“说”出特征,将签名笔迹的“味道”详细指出来,并进一步将其画出来,才能做到科学的签名笔迹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