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签名笔迹的检验

(2012-02-23 10:42:08)
标签:

杂谈

签名笔迹的检验

随着办公自动化工具的普及,笔迹案件占整个文件检验中的比例有越来越小的趋势。而笔迹案件中,签名笔迹鉴定的案件明显上升,几乎占到整个笔迹类案件的70%以上。在签名笔迹检验鉴定实践中,最终鉴定结果为真实签名的又占多数。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下列原因:1、人们的文化程度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一般不敢去摹仿;2、人们生活中需要签名的时候很多、越签越熟练而造成签名的书写速度加快而不易被摹仿;3、现代信息社会有很多方面制约很难仅仅靠一个签名决定一件事;4、计算机打字的普及造成人们书写能力的下降,难以去进行摹仿。但是我们同时应当看到,摹仿一个签名成功往往会得到巨大的利益,如据报导香港的陈振聪摹仿龚如心签名如得逞就会获得千亿资产;而其失败所受到的惩罚很小,会促使想去摹仿的人下功夫去做。甚至网上出现了专门摹仿的公司,还“包通过笔迹鉴定”,使得一旦有人下手去摹仿,很可能会非常乱真,摹仿签名的笔迹检验遇到了空前的难度。

对于签名笔迹的检验,常规检验方法就不作赘述了,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与经验。

第一、签名笔迹检验的检材与样本,当然在字的外形上很相似了,所以我们看的不仅仅是外形,更重要的是内在。对于一般字数较多的笔迹,我们看的几乎都是文字的外形所提供的特征,而签名笔迹我们在外形上看得很少。如果签名笔迹为真,那么其外形当然相似。如果签名为摹仿,其外形上当然也相似,所以我们的注意力不该停留在签名字迹的外形上。

第二、签名笔迹的检验也是在抓取特征的组合,但是这个特征的选取与传统笔迹特征选取完全不一样。在显微镜下观察笔画外观没有明显疑点的情况下,我一般选取四个特征:笔压组合特征、节奏与脉冲特征、书写灵活度特征和小动作特征。我认为这样的特征比较稳定且完全无法摹仿,难度就在于鉴定人如何去发现和抓取,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一个人的签名笔迹与他所书写的其它字迹不一样,签名是不断重复的极稳定的动力定型,是一种定型化的神经传导,融入了书写人自身的识别特征。类似于一个人的走路步速、节奏、坐姿、神态、说话的语速、腔调等。又如看一个人的模糊照片不一定能确定是谁,但这个人一动起来就很容易知道是谁,极端情况下哪怕是双胞胎也能通过上述特征去识别区分。有的人看上去端庄,有的人看上去木讷,有的人看上去活泼,有的人看上去灵巧。对于签名笔迹,我们同样试图去抓取这种神态性的东西,主要就是通过前面提到的四个特征。

笔压组合特征:从笔画的宽度和压痕上可将笔画的压力划分为三种:重、中、轻。每个人的签名在其书写动作中是一个整体,其笔压在笔画中的分布是固定的,会形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即某个笔画重、某个笔画轻,这是很难被摹仿人注意到的,即使注意到也是极难摹仿的。这是我检验签名笔迹最常利用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要将由于书写速度较慢而导致的笔画较粗与真正的笔压较重区别开来。

节奏与脉冲特征:签名书写时起落笔、抬笔、再起落笔、抬笔,有一个笔速和节奏,一个起落笔、抬笔动作就是一个脉冲。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脉冲内笔画的数量,也能计算出一共几个脉冲和脉冲间隔的时间(节奏)。主要通过观察签名笔痕的轻重缓急来判断,获取一个纵向(z轴向)的手腕动作特征。摹仿笔迹往往感觉不到纵向的节奏与脉冲,或者脉冲内的笔画数量或频率不对。

手腕灵活度特征:这和人的神经系统和执笔姿势有关。手腕的灵活性差异会导致写字的速度不同、动作的幅度不同、拐弯的半径不同、笔画的曲折不同等。在执笔姿势上,有的人写字以腕骨为支点,有的人写字悬腕以小臂肌肉做支点,还有的人写字以整个腕骨和小臂做支点。对于执笔姿势,有的人将笔杆搭在虎口处,有的人搭在食指的各关节部位。对于握笔的拇指、食指、中指,有的人拇指在食指前、有的人拇指在食指后,支点又在中指的不同部位。这些执笔与运笔特点与书写人的性格特征综合在一起形成书写人的手腕灵活度特征。摹仿人如果与被摹仿人的笔迹不是一个风格,手腕的灵活度不一样、执笔的姿势不一样,就会看出两者的书写风格不一样。具体表现在:较长的直行笔画能否写直,拐弯处是否圆润,笔压控制是否得当,笔速的轻重缓急是否自如等。如果摹仿人与被摹仿人不是一个气质类型,往往能发现两者的手腕灵活度不一致。

小动作特征:包括起收笔的反射动作、笔画的抖动频率及一些起收笔的细小动作。细小动作是书写人本能的动作,是一种似有似无的动作,因为细小而无法被恰当的摹仿;忽略它则摹仿出来的签名显得生硬,摹仿它又不可避免的显得夸张而容易露出破绽。书写速度的快慢与小动作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有的人书写小动作较多,而有的人书写小动作本身就较少。与前几个特征不同的是,小动作特征符合的较多,即可往认定的方向走得较多;小动作符合不多,也不能作为否定的依据。但在小动作上发现有意识的、夸张的书写,则是认定摹仿签名的重要依据。

第三、千万不要对签名笔迹的细节过于计较。对于签名笔迹,抓取特征要能“拿得起”,更重要的是要能“放得过”。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文检人员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刚从事文检工作时遇到大范围摸排的案子,面对成百上千人的笔迹样本,觉得看谁都像,看哪个样本都不敢丢。其主要原因是汉字的大多数特征是共性特征,样本总有一些字的特征跟检材上的文字特征反映相同。而检验签名笔迹正相反,经验不足的文检人员看什么签名都有疑点,都想否定。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过于计较,放不过。

计较一: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笔画似乎不正常?根据检验的程序,签名笔迹检验首先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检材签名是否书写正常,是否有形快实慢、抖动、断笔重起笔、重描等不正常现象。用多少倍的显微镜呢?以我的经验,40倍的体视显微镜就可以满足要求了,一般最好在20-40倍左右的倍率下观察笔画的整体形态,不建议用更大倍率的显微镜。因为当正常的笔画过于放大的时候,容易看到笔画边缘与纸张交界处的不整齐,就容易把正常的笔画看成形快实慢的不正常笔画。对笔画转折处出现的不圆润、有裂口,不能轻易断定为另起笔,很多书写工具在一定锐度的折转处都容易出现类似断笔的裂口状,我们应当以笔痕是否完整作为是否另起笔的证据。所以,过于依靠高倍率显微镜而看到的不正常笔画,很多其实原本是正常的,被高倍显微镜给看上去不正常了。用显微镜计较笔画的结果,就是容易把本来正常的笔画给看成了形快实慢的不正常笔画。

计较二:检材与样本签名的形态不一致是不是能否定?每个人签名的写法都有很多种。每一种写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下写得又不完全一样。作为鉴定人我们心里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概念:笔迹是有一定“晃动范围”的。所谓晃动范围,是指在书写签名时签名的整体布局或笔画的相对位置在一定范围内有随机性。有的人晃动很大,有的人晃动较小。如果我们检验的检材晃在左边,而样本正好晃在右边,能不能否定呢?其实我们不能据此认为检材与样本搭配不一致,在没有充分样本证实检材绝不会晃到样本那边时,怎么敢肯定书写人不会随机晃到那边去的呢?在检案有大量样本时,有时候我们能从中挑选出一个不太好的样本签名,甚至比检材签名还不像其本人的签名;我们自己的签名也能发现这种情况,有时候自己写出的签名自己看上去都觉得不像自己的。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以字的外形不像而轻易去做出否定结论,在似是而非的时候,有时候补充些样本就会使得检验变得很简单。

计较三:签名中的部分笔画似乎较慢,甚至有重描,是不是摹仿特征?我举一个案例。一个工头平时在工地上经常签工料单,样本都是这些工料单上的签名。而检材是一张领条领款几万,是其代领给其他几个民工的。领条上的检材签名书写较生涩,部分笔画较慢,关键还有一处重描。但最后我们还是认定是他写的。结论也经过证实,有几个证人证明他确实领过了这笔钱。原来某天早上工地通知他来领钱,他冒着严寒骑着摩托车赶来就领钱签字,手又僵笔又不下水。不管看上去再不正常,这个就是他的签字!当然这个是极端情况,有时候检材签名就是有个别笔画过不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鉴定人要有一定肚量,要能“放得过”,当然要在我前面所述的四个特征都符合很好的情况下,可不能肚量太大什么都放过。

计较四:又不敢认又不敢否怎么办?一句话,补充样本是王道!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样本不充分造成的,比如一个检材签名,两三个签名样本,感觉风格差不多,但形态上又有差异,确实不好办。就是送公安部会检也不好办。这不是我们的水平问题。检材晃在左边,而两三个样本都晃在右边,我怎么知道样本会不会也能晃到左边?检材出现了某种绕笔,而两三个样本没从这边绕,我怎么知道样本是不是也能往这边绕一下?实际工作中,有时我们几个鉴定人为了一个签名的鉴定争得面红耳赤,只好补充样本;而样本一补充来了,马上就消停了。所以,有时候难度非常大的签名笔迹鉴定,一旦补充样本,立刻就会变为非常简单的一个案子。偷懒不去补充样本,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