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案例反思:培养幼儿家园一致行为
(2010-09-23 10:01:26)
标签:
育儿
规则意识
行为
习惯成自然
一日生活
|
分类:
美
|
育儿经验
光艺佳
发表于2010-07-10 22:33
案例一:暑期新生家访时,我们遇见一个非常活泼的小男生,从我们进门开始,他的一张小嘴巴就没有停过,人也是在沙发上跳上跳下,奶奶和妈妈说了几次都没有改正,这时我心里就在想,看来这个小家伙也是很调皮啊,跟我们班原来另一个小家伙有的比了,又是件头痛的事了。然而在开学后,原本我们预想着他怎样调皮,怎样不听话,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治治他,可这一切并没有发生。他在幼儿园里表现的很懂事也很乖巧,这使我有点纳闷了。
案例二:最近在写宝宝成长记录,看见9月份一位家长的留言:XX升入中班后,在某些方面退步了。比如会和爸爸妈妈顶嘴了,有时还要打人,有时表现的很调皮,像个男孩子。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小姑娘是一个热情、乐意帮助他人的小朋友。还记得每次放学后,要吻一吻老师的手,道一声“再见”才会离园。如此彬彬有礼,怎么离园后在家有表现的不一样了呢?
从这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其实是幼儿家园行为不一致。这不禁让我思考,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幼儿在幼儿园里是生活在一个有规则的集体里。这些规则存在于我们的一日生活各个活动环节中。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喧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依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但当然这些规则不是用来管教、限制幼儿的一切活动的,而是用来帮助幼儿很好的生活在集体中首先遵守的。
那么幼儿生活在家中时,家长们是否与幼儿一起建立规则让幼儿有意识的遵守与执行呢?家长在家中建立规则时,首先家庭每位成员的观念行为是否一致。年轻的爸爸妈妈能够严格要求孩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爷爷奶奶对于爸爸妈妈的严格要求是否心疼孩子,是否有阻止甚至包庇孩子。所以在建立幼儿家园行为一致的前提下,家庭成员的观点行为首先要一致。其次,家长要与老师多沟通交流,说一说孩子的表现,能通过老师与集体的教育力量而改正幼儿的不良习惯。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因此,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如定期举行家长会、开展家园开放日、刊出家园园地、提供学习资料,个别交谈等,让家长懂得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掌握方法,从而家园一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总之,合理运用规则,在提高幼儿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