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数应用题解题技巧

(2014-04-15 10:42:42)

 

http://b.bst.126.net/common/portrait/face/preview/face0.gif 作为我来说,连续担任六年级数学科教学四年,而且每年都是从五年级结束后接的班。学生其他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暂且不说,分数应用题部分是自己亲自上的,所以现在我敢说在许许多多的试题中,有关分数及分数应用题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做的最好的。准确率可达100%。在众多的高手面前不敢说有什么经验,只是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对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下面让我来谈谈个人在分数应用题方面不成熟复习方法,说得不够的地方请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在综合复习的过程中,每个老师都采用部分归纳复习的方法。分数,百分数应用既是复习的重点又是复习的难点,每年的毕业检测中占40%左右,六年级的工程问题也是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因此将分数应用题部分作为重中之重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基础的基础,没有掌握好,带来解答计算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及比和比例应用题的困难,在复习中加大力度必须掌握好。我想浅谈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一、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关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类型不再祥说,

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步骤是:一找,二看,三判断。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我有不同的体会:

一找既找出单位“1”是谁?怎样找单位“1”是学生最头痛的问题。这里说说我的看法:有的看的前,有比看比后既在应用题的叙述中找这两个关键的字眼。

二看既看单位“1”知道不知道。在题目中找单位1的量告诉没有。

三判断既如果单位“1”知道用乘法,单位“1”不知道用除法。或者说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不是求单位“1”的量用乘法,但量与率必须相对应。

到复习时,我们必须进一步概括,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概括为三种类型:(1)普通型,(2)增加型,(3)减少型。单位“1”的量定为标准量,另一个(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量)量叫比较量。量与率必须相对应,增加型的分率为(1+增加的分率),减少型的(1-减少的分率),求标准量用除法,求比较量用乘法,或者仍然采用解题步骤中第三步进行解决。这是教学的一个过程,到复习时“点精”,学生解决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问题容易解决多了。

例: (1)、学校去年植树120棵,今年植树的棵树比去年多1/4,今年植树多少棵? 看比后面,比“去年”,去年已知,用乘法,

列成:120*(1+1/4)

(2)、学校去年植树120棵,比今年植树的棵树多1/4,今年植树多少棵?  看比,“比”今年,今年未知,就是题里没给,用除法

列成: 120/(1+1/4)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比较量除以标准量(单位1)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比较量除以标准量

一个饲养场,养鸭800只,养鸡1000只。

养的鸭比养的鸡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养的鸭比养的鸡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直接用关系式(多的减去少的)除以标准量(单位1)

二、结合生活实际,归纳典型常见题型。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理解数学问题,例如:

(1)一种商品先提价10%,再降价10%,现在商品的价钱和原价相等。第一次讲完,以后每次碰到再计算很麻烦,不如牢记。

(2)甲数比乙数多2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20%。由于标准量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

(3)甲的1/4与乙的确1/6相等,甲( )乙。[大于、小于、等于]。[同学们玩过跷跷板没有?顶板点放在中间,两个大人和两个小孩一起玩怎样玩法?]

(4)甲的1/2比乙的1/8多( ),判断对否。[甲乙谁大谁小,谁多谁少?能确定吗?甲是一小堆煤,乙是一堆很大的一堆煤,如果分给你有私心的话,你要哪一堆?]

三、选择多种转化,让问题化繁为简。

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实际上是命题转化的过程,每个命题都有不同的转化方向。而分数应用题就更是如此了。因此,研究数学解题的转化策略,就成为解题的关键。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转化解题方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探讨问题的解法、寻找最佳的方法。把生疏的题目转化成熟悉的题目;把繁难的题目转化成简单的题目;把抽象的题目转化为具体的题目;它能分散难点,,有迎刃而解的妙处。

例:一根绳子长2米,第一 次用去全长的 ,第二 次用去全长的 ,还剩多少米?

列式:2×(1- - )

(1)条件不变,问题改为:

①两次共用去多少米?   列式:2×( + )       

②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多少米?列式:2×( - )

(2)问题与条件互换。一根绳子长2米,第一 次用去全长的 ,第二次用去全长的 ,还剩 米, 这根绳子全长多少米? 列式: ÷(1- - )

(3)改变叙述方式。一根绳子长4米,  第一 次用去全长的 ,第二次用去2.1米 ,还剩多少米?

   列式:4×(1- )-2.1

    (4) 改变应用题的结构。一根绳子长4米,  第一 次用去全长的 ,第二次用去 米 ,还剩多少米?

列式:4×(1- )-

 通过上面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深刻认识分数应用题量率对应的特点,提高对分数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和解答能力。

四、选择多种问题,训练思维深刻性 

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一直把问题比作数学的心脏,因为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自学提示,产生大量问题,形成问题资源,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并能初步揭示规律和方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例:先给出应用题的 基本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某校六年级有男生150人,女生120人。”根据这个条件,

可提出如下分数问题:      

⑴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⑵ 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⑶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⑷ 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⑸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⑹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上述问题的解答,可提高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准确判断标准量 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选择多种条件,训练思维灵活性 

给出部分条件要求学生补充条件并根据列出算式。

例:果园里有有苹果树120棵,__,梨树有多少棵?

可让学生积极思考,看谁能快速地补充条件并根据所补条件列出算式。如:

⑴梨树是苹果树的 ,120×           ⑵苹果树是梨树的 ,120÷

⑶梨树比苹果树多 ,120×(1+ )    ⑷梨树比苹果树少 ,120×(1- )。

⑸苹果树比梨树少 ,120÷(1- )

这类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对分数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有深刻的理解。                             

   六、选择多种解法,训练思维独创性。  

例:修路队计划修路350米,实际前3天修了全长的40%,照这样计算,几天可完成任务?   

解法如下:①350÷(350×40%÷3)     ②1÷(40%÷3)

          ③3÷40%                   ④3×(1÷40%)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后三种解法比较简便,从而教育他们在解答应用题时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最简解法。

一题多解训练是一种发散思维训练,可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勇于探索的品质。

七、采用切实手段,让学习充满奇迹(吃月饼法)

给出题目后,让学生用常规方法进行分析,读—提—解三个环节入手 ,应用题的每一句都会解决一个问题,最后,题读完了,问题早已经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解决了。

例:有200米的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7分之3,第二次用去全长的20分之7,两次共用去多少米?

(1)读题:读完题目,就像摆在面前的一个月饼,想着怎样去吃,如何下手。

(2)提问:从 200米的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7分之3可知第一次用去多少米?(第一层)

从第二次用去全长的20分之7可知第二次用去多少米?(第二层)

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多少米?(又一层)

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又一层)

还剩多少米?(又一层)

(3)列式:列出每种问题的算式。

(4)解题:解出题目要求的结果。

各位领导和老师,我上面所讲的是不成熟的,讲得不够的地方希望请谅解,多多包涵,并作批评指正。当然,教无定法,相信各位教师都有各己不同的复习方法。不管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把六年级的数学复习工作做实、好、做出成绩,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寻求多种有效的复习途径,以新鲜活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