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以前,全球的生产者都无一例外地屈尊称消费者为“上帝”,并当成一面旗帜扯起来,招摇
过市,信誓旦旦地承诺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继而成为一种时髦流行起来,那一招一式显得那么的火热、永恒而漂亮,承诺的条条款款,五花八门,漂亮的言辞用
得山穷水尽,只要能让消费者掏腰包,别说让生产者面对消费者喊一声“上帝”,即便喊一声“爹”也不是什么难事。那么,我就要问了,什么是优质服务?什么样
的优质服务能值多少钱?多少钱能买到什么样的优质服务?这统统都是一笔糊涂账。说白了,都是生产者忽悠消费者的把戏,无非是绞尽脑汁要从消费者腰包里掏走
更多的货币。
难怪人们常说,卖的永远比买的精。
然而,糊涂账也不要紧,毕竟还有一本账,只是算不清就是了。作为上帝的消费者遭遇的种种尴尬,让人哭笑不得。当你走进一家商店去购买消费品,那店员奉献给你的微笑,在你看来完全不是面对上帝的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笑,而是从钱眼儿里挤出来的笑,
那笑就是要逼你产生购买冲动,心甘情愿的把钱送给他们。当你决定不购买这家商店的消费品时,那微笑消失的速度比闪电还要快,弄不好还在你的背后飞来一句:
“瞧那小样儿,穷光蛋!”
上帝应该处于绝对的强势,但消费者这个“上帝”却是个例外,与生产者相比,消费者永远处于弱势。消费者花钱,生产者赚钱;消费者拥有一份工作,生产者拥有
一家公司;消费者有上限的薪水,生产者有无限的收入;消费者债务加重,生产者财务自由;消费者增长的债务和消耗,生产者增长的资产;消费者短期的“节
省”,生产者长期的财富积累。千百年来,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这种角色定位,消费者注定就要忍受自身的弱势所造成的命运,别无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者拥有很多消费者不能享受的好处。不管你喜不喜欢,金钱拥有自己的特权。事实就是,生产者可以选择如何生活,而消费者却只能按已经定好
的方式生活。这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的恶果,他们之间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如同山一样的存在着,不容质疑那是不是山。
然而,更不幸的是,生产者在生产各类食品时,消费者就根本不是什么“上帝”,那些假冒伪劣食品,让消费者遭遇慢性屠杀。这是所有人都有的切身体验,不必多言。意思是说,消费者不要以为自己是“上帝”,时时保持高度警觉是上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