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币是解决稀缺性的工具

(2013-01-15 11:43:44)
标签:

财经

货币

信用

稀缺性

杂谈

分类: 时评

近一段时间,读了李锦章先生的著作《货币之魂》(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颇受启发。此书通过对货币历史的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货币的灵魂是信用以及对人类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由此让我对货币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人们都知道,教科书里对于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商品交换充当过货币,后来货币商品 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 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货币舞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续。这种传统的分析与定义,并没有完全揭示出货币的真正功能和使命。

其实,货币不仅仅是交换的媒介,最本质的它是解决人类社会稀缺性的工具,其根本职能不是为了交换,也同样是为了解决稀缺性,让人们分享资源,交换只是一种方式而已。所谓的稀缺性,在宏观上是 指在获得人们所需要的资源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即资源的供给相对需求在数量上的不足。在微观上,由于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造成局部的稀缺,正如南方没有苹果, 北方没有香蕉。但无论是什么程度的稀缺性,都离不开一个“缺”字,货币便是解决这个“缺”字而产生。有了货币,南方人可以用货币购买北方的苹果,北方人也 可用货币购买南方的香蕉,实现互通有无。

我们能够想象,在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货币毫无用处。货币的产生,根源在于你有我没有、我有你没有;你不需要我需要、我需要你不需要;你少我多、我少你多,需要互通有无,平衡和分享资源。正是由于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无法自给自足,诸如布料、食盐、金银铜铁等资源,不是随处都有,需要通过一种媒介来进行交换,这个交换的工具便是货币。因此,货币从根本上解决了物质的稀缺性。

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贸易越来越发达,为解决物质的稀缺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中间不仅需要货币,更需要信用,原因在于贸易量越来越大,支付货币的量也越来越大,由此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货币反而成为解决稀缺性的障碍,这就需要信用工具。于是,人类社会通过金融 创新,产生了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续。《货币之魂》也重点探究了信用工具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的明朝时期由于没能创造出信用工具,未能进入工业化时代,解决稀缺性的工具受到了局限性的约束。而欧洲却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创造信用工具来解决稀缺性问题,由此步入了工业化时代,最终导致中国与欧洲发展的不同结果。这就是货币之魂的意义所在,尤其是人类社会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货币的灵魂将成为未来经济之魂。当然,货币解决稀缺性的使命,将随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极大丰裕、不存在稀缺性的时候才会结束。

(此文只是井底之见,望网友们批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