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国孩子》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传统文化浓郁、西方文化入侵的民国时期。整个故事围绕着“大智先生”跟他的学生们展开。他在教学中大胆采用新式教学法,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带孩子们去看大自然。借用《弟子规》,反省自身,教育他人,帮助孩子们追寻“百年强国梦”。
看了电视剧《中国孩子》,我们应该深刻的反思如今中国传统义务教育。两千多年前,孔子创造了教育,于是,把老师推到了家神牌位上,尊师重教在中国发扬了两千多年,孔子于是就成了教育的代名词。然而,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在《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毫无虚幻的学堂。开始时候,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民国时期的私塾故事,看到后来,就会产生无尽的反思,想一想,我们当今的问题在哪里?我们又能从《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中学到什么,又能从中国沿革千年的私塾教学模式中学到什么呢?
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就多数不正常。父母重视教育的,只知道知识的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列为第一,只要成绩好,其他一切都无所谓,忽略了孩子的做人的教育,社会公德的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在这样环境里成长的学生,养成了一副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脾气,除了学习以外,既不会劳动,也不懂得尊重他人。他们可以任意践踏别人的劳动成果,辱骂每一个人,包括自己的师长。
学生们成长的第二环境——社会环境也很糟糕。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暴力事件,流氓犯罪团伙的猖獗,很快就传到了孩子们的眼中。他们学知识没有这么快,而这些不该学的,却无师自通。见到哪个女同学漂亮,哪个男同学帅气,于是就起哄争夺,抢着去做朋友;见到哪个同学弱小,不是同情他们,而是群起而攻之,社会不净化,学生幼小的心灵首先受污染,要把一块白布染成黑布容易,但要把一块黑布洗成白布就难了!
教育的第一阵地是学校,但社会这个大环境统管着学校这个小阵地。教育是以生为本,从防止某种针对学生的国际事态的角度出发,适当对老师进行教育和约束是应该的,但事情却经常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学生与家长都有了过度保护学生的武器,动辄上告也成了麻烦,这种越来越注重用生冷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学校氛围的做法可能并不符合“和谐”的真谛。
而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其实就是一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当然,这是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中去体会。不同的人,看它会有不同的角度,孩子们欣赏的时候,会学到很多传统文化精髓,并从中得到启发,去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对父母、对老师、对兄弟姐妹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在几百集的不断熏陶中,他们也许会获得那些在学校并不重视的传统经典,也许会体会到那些父母在忙碌之中并没有意识到应该传授的内容,还能通过节目,在与同学、兄弟姐妹的朝夕相处中获得一点点的触动。
而我们的父母或教育工作者,则能在陪孩子们一起欣赏完轻松快乐的《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后,猛然觉察到自己在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过程中是否有很多不足。当前教育改革中有不少轻松活泼的样板,越来越贴近孩子们的心理和实际所需,那么《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所展示的私塾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的活样板是否能帮助他们开启另外一扇窗,去启动另外一种别开生面的,将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以及教育模式深刻结合起来的全新模式呢?
http://s9/mw690/6c947b77ge09afba844c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