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旅游历史 |
分类: 岗背风物 |
游走兴宁岗背
了解历史美景
【第六站】刘氏总祠(汉文化基地)
刘氏开七公派状元及第刘氏总祠,堂号“爱敬堂”,由广东(含海南)、广西、福建、江西四省后裔集资合建,是为纪念由闽入粤始祖刘开七而兴建,是中国目前己知占地面积最大的单姓宗祠建筑物。刘氏总祠寅山申向,为金蟹游江形,始建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岁(1700年),位于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岗背榕树村,总占地面积2464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680平方米,有上、中、下三堂二行一围龙110多个房间,上厅设“爱敬堂”供奉历代始祖的灵位牌,厅内有24条柱(喻意汉朝二十四帝),大门口有宽敞的大门坪,门坪下有半月形约一亩多大面积池塘。
刘氏总祠大量借鉴潮汕建筑工艺,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客家半圆形围屋之外形,三进厅堂,以大门为中轴对称分布,以爱敬堂为中心点,背山面水,追求传统风水理法;集潮州之石雕、木雕、彩绘、壁画、嵌瓷等多种传统装饰于一体,融合潮汕和客家(赣南、闽西、粤东北、台湾桃园、新竹、苗栗)二种建筑风格之大成,规模宏大,建制庄严,布局对称,气势雄伟,刘氏总祠技术和功能上独树一帜,在造型上极具开拓性、融汇性、包容性,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具有高度文化价值,堪称粤东传统建筑之百科全书;刘氏总祠和开七公祖坟修缮维护堪称岭南宗祠表率,皆赖后裔们殚精竭虑,一片赤忱的忠孝之心动天感地。
刘氏总祠(汉文化基地)于2008年3月24日开工重建,该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是上、中、下、三堂;第二期工程将围龙改建成文化长廊,栩栩如生的汉文化长廊,包含了上下五千年、大汉雄风、姓氏文化、客家民系、刘氏春秋等五大部分,为观者呈现出一幅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宏伟史诗。总祠清水砖墙体、木石结构,碧绿色琉璃瓦。总祠门坪有个极具刘氏特色的石群雕,巍然耸立着血缘圣祖尧帝、得姓始祖刘源明公、十八世祖刘累公,以及七十五世祖汉高祖刘邦公的雕塑。
刘氏总祠主祀血源圣祖尧帝、大始祖刘源明、刘累、刘邦、刘秀、刘备、刘祺、刘祥、刘禋、刘龙、开基祖刘开七,二世祖刘广传,三世祖刘巨源、刘巨湶、刘巨汌、刘巨渊、刘巨海、刘巨浪、刘巨波、刘巨涟、刘巨江、刘巨淮、刘巨河、刘巨汉、刘巨浩、刘巨深,以及榕树村原居九世祖刘洪等列祖考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