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014-01-31 09:55:52)
标签:
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赏析校园 |
分类: 诗歌赏析 |
前记:《采莲曲》是南朝乐府曲名,唐朝诗人多有以此为题的诗歌,其中尤以王昌龄的这首诗歌最为出色,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是南朝乐府曲名,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和采莲女的生活情态。查阅《全唐诗》得知,以此为题的诗歌十余首,唐朝著名诗人王勃、贺知章、王昌龄、李白、张籍、白居易都写过《采莲曲》。王昌龄的《采莲曲》原有两首,我个人更喜欢这首诗歌。此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赏析一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两句的意思是:采莲女的绿罗裙与荷叶,仿佛一色裁剪,少女的脸庞和盛开的荷花,相互映照。
首句,写采莲女的穿着。“荷叶”,夏天的荷叶是绿色的。“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一色裁”,是说罗裙和荷叶是从同一块布上裁剪的。这里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采莲女所穿的罗裙比喻成荷叶,生动形象,朴素自然。
次句,写采莲女的相貌。“芙蓉”,就是荷花,常见的颜色有白色和粉红色。“脸”,采莲少女脸庞红润艳丽,白里透红。这里还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少女的脸庞比喻成芙蓉,采莲少女娇艳粉嫩的脸庞掩映在荷花中间,看上去就像荷花朝脸庞开放。
这两句,从穿着和相貌两个方面,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采莲女与荷叶、芙蓉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既形象又真切。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两句的意思是:采莲女混入莲花池中,看不见踪影,听到歌声才察觉到有人来。
三句,是从前两句顺承而来,是前两句带给人的感觉。“乱入”,是混入的意思。“看不见”,是没了踪影的意思。采莲女的罗裙和脸庞同荷叶和芙蓉,融为一体,乘船在荷塘中穿行,荷叶密密麻麻,荷花夹杂其中,迎风摇曳,远远望去,眼神自然迷离,不仔细看是看不清楚的,就像消失了一般。
四句,既然从视觉看不见采莲女的踪影,就只有凭借歌声才能知道其所在。“闻歌”,听见歌声的意思。“始觉有人来”是闻歌之后的感觉。采莲女在采莲的时候,唱起了欢快的歌声,歌声荡漾在荷塘之中。
这两句结合起来,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将采莲少女青春活力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采莲女们在花叶间来往穿梭,一边采莲一边欢歌,掩映其中,不见人影,只有歌声在荷塘上空悠悠飘漾。
这首诗歌,自始至终都是侧面描写采莲女,只闻歌声不见人影,给人以委曲含蓄的韵味,给人无限的遐想。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采莲女与荷叶、荷花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视觉、感觉和听觉三个方面,将采莲女娇艳自然、活泼生动的特点展现出来。在描绘采莲女在荷塘中来回穿梭,若隐若现,人花难辨,畅游欢歌的画面的同时,带给我们人花相映的美好感受和自然生动的情趣。
附录:唐朝诗人同题诗歌
采莲曲——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采莲曲——徐彦伯
妾家越水边,摇艇入江烟。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
折藕丝能脆,开花叶正圆。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
采莲曲——贺知章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采莲曲二首其一——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采莲曲——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张籍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陈去疾
粉光花色叶中开,荷气衣香水上来。棹响清潭见斜领,双鸳何事亦相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