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的《南京!南京!》
(2013-01-30 23:58:56)分类: 忆往昔:谁的青春不迷茫 |
唉,怎么想都觉得这片子惨不忍睹。看完了片子,我不仅没有沉重的感觉,反而觉得很气愤,不是气愤日本人,二是气那个导演。可能我分析得还不够透彻,在网上找了一篇影评看看吧:
《南京!南京!》:陆川,您别挨骂了
原以为“敌伪视角”是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批判陆川的一家之言,谁料到陆川竟然做的更绝,完全是“跟敌人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南京!南京!》便不再是那个单纯的“投敌”电影,而是全面堕化成影片主创对国民精神的一次奴役和摧毁。也许陆川的本意并非如此,只是他坚信把自己当做观众敌人,才会换来更深沉的愤恨与怨怒,终于不由自主的在一条不归路上越陷越深,终至走火入魔。
有人会拿“制作精良”四个大字给陆川做挡箭牌,却没去想这是一部抄袭拼凑之作,影片前四十分钟依稀是冯小刚的《集结号》再版,后半段则是套进了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的《盲流感》故事情节,这两部都是近作,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要知道陆川和冯小刚同属王中军的华谊公司,《南京!南京!》再度启用《集结号》的特技制作团队,巷战段落偷师冯小刚都不算稀奇,真正遗憾的是影片没有陆川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角度上,陆川和冯小刚一样会为人所诟病,因为《集结号》也无非就是《太极旗飘扬》+《秋菊打官司》啊!
如果你看过梅里尔斯的《盲流感》,那么你一定对难民营的那场戏感到熟悉,这个日寇占据下的末日之城里许许多多的受难者和《盲流感》里的那些盲人一样,失去了继续生活的那份希望。他们的眼睛或许还没有盲掉,他们的心却早已经盲了,这座破败城市中的难民犹如蝼蚁,艰难拥挤在最后一个等待死亡的巢穴。高圆圆扮演的那个姜淑云脱胎于《盲流感》中的唯一一个未盲人(朱利安·摩尔),然而她的力量微薄,难以承担起解救众生的责任,连自己都要为日寇所蹂躏;拉贝也不是那个诺亚,更不是辛德勒,他无力保护受苦的百姓,更因为希特勒的征召而返乡。于是围绕南京这个破败城市基础上的建构已经不复存在,秩序也已经不复存在,最后余下的只有日军的自我狂欢。
所以说陆川的故事抄自《盲流感》,只是它的格调却下降了许多,导演一味着重于表现战争对一座古老城市的摧残,却没有考虑到任何使之重建的可能性。《盲流感》里尚且有朱利安·摩尔在闪光,她纵然力量有限,却也能反抗集中营的暴力,率领牢狱的同伴走出一条光明之路;《南京!南京!》则是掩埋了希望,不给人任何幻想和希望的可能。陆川对影片中的杀戮、强暴采取写实化的处理,自然是想获得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奈何他的追求超越了限度,自己就变成了另一个施暴者。只有破坏没有重建的电影是可悲的,尤其当导演到了癫狂过火的时候,便开始为屠杀而屠杀,所以说陆川的角度并不仅仅集中在角川一个人的身上,另外还有伊田,他才是这场暴行的幕后主宰着。
或许你可以理解陆川因为走火而进入了对自我身份的迷失,却不可以原谅《南京!南京!》这部影片在主题上的迷途。电影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应该不会是抵抗,影片之中的抵抗早已在四十分钟之处戛然而止,被俘的士兵面如死灰,早早失去了民族精神和个人信仰,蜕化成一群仅靠直觉存在的动物;影片也不是在颂扬“人性光辉”,无论女人自告奋勇去做慰安妇的那份坚毅,还是姜淑云冒死救人的那份顽强,在日寇的枪火洗礼中实在是那样的无力,“人性”的最后一点光芒在姜淑云倒地的一瞬已经熄灭,实际上是导演自己已经将其抛弃了;除去这些,我们惊讶的发现电影讲述的竟然是日军的一份良知,不过导演连这个也不想要,所以安排了他自杀殉道,如此一来这个破败的南京城可谓空无一物了。
影片不仅在主题表达上失策,对人物的刻画也相对浅薄,影片的主角不是刘烨饰演的陆剑雄,他仅仅是一排南京城的围墙,何况又早早的殉掉了;主角也不是高圆圆扮演的姜淑云,她仅仅是一排内院的栅栏,抵挡不住任何的攻击,导演对他们的刻画止步于蜻蜓点水,所谓的抵抗或者救赎均停留在表面化,两名演员展示出的坚毅或者刚强也仅仅流于外颜。至于范伟、秦岚饰演的唐氏夫妇,又单单是在讲述风云变幻下小人物的悲哀,煽情有余,力道又相对不够,更莫说处在边缘的唐小妹和小江了。影片之中唯一完整的人物便是角川,可他也不是主角,他只是摄影机镜头的一个替代品而已,真正的主角也许是这座城市,不过它抛弃了抵抗、抛弃了救赎、抛弃了人性,实际上还有剩下什么呢?破败的砖石瓦砾,还是遮天蔽日的黄土尘埃?
记得上初中的时刻读五十年代的报告文学,最触目惊心的便是南京大屠杀的段落,这场屠杀从城市到村庄,一直蔓延到长江沿岸的芦苇丛。事实上那些文字里最频繁的一个词就是“血流成河”,电影里却一直未曾得见,导演可以再路边挂满人头,摆上裸尸,充满了噱头而又少了震撼。事实上导演只管生死而忘记了流血,不能不算一个败笔,一味追求对女性的蹂躏,就容易走进极端。很巧的是日军“征女”的段落一样抄袭自《盲流感》,连“拿贞操换食物”的台词都是如出一辄,更不用提之后众女举手奋勇献身的故事了。我不得不说陆川在故事考证是有所欠缺,抄袭借鉴上又是生搬硬套,所以《南京!南京!》与最初的设想相比已经严重走形,它过重的描述了苦难,却未曾思虑过这份苦难的根源。
陆川的镜头里有股气,他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而更像一个尖锐的斗士,摄影机则是他最有力的武器。《可可西里》是这样,因为陆川站在道义的立场之上,他的敏锐、他的执着便化作了震撼。陆川并不是一个思想者,他是一个战士,胸中有正义,就能所向披靡;道德一歪曲,彰显的是无边的破坏力。陆川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毁灭了一切,又决计让这座废都坍塌重来,只是我们怎么也找不到那一个重建的起点。影片最后放过的人,只有一个怕死的士兵、一个孤零的孩童,他们是南京乃至中国的将来么?懦夫和弱者,又当真是这座末日城市仅存的东西吗?
我想光这个结局已经够陆川挨骂了,更何况影片还有为数不少的伤痛:唐先生卖友通敌,换来自己的妻离子散,讲求的竟然是因果报应;陆剑雄的五百壮士早已丧失心智,忽又高呼祖国万岁,一样逃不出故作姿态之嫌;更有那个上摇的镜头仰拍日本军官,又俯向其身前的尸横遍野,留给我们的是难以名状的心理阴影。我们说自古以来悲剧的作用就展现一种崇高,越悲就越崇高,《南京!南京》也是一出悲剧,它的崇高却已不知何处去了。陆川你醒醒吧,挨骂了!
《南京!南京!》也许就是这么一部饱受争议之作,它太过主观,不免有失偏颇;它太过残酷,于是备感折磨;它太过迷失,终于背离了原则,自缚了手脚。《南京!南京!》耗资8000万,请来韩国特技团队以及优秀的作曲家、演员,足见陆川本人的雄雄野心。只是难奈影片表现出了那份中国人民永恒苦难,重现了难以名状的惨绝人寰,却抛弃了最重要的精神——民族魂,这部电影也自然逃不掉舆论界的千夫所指。陆川是一个颇有才华的年轻导演,只是《南京!南京!》不是适合他的那部戏,如今他拍了,就难免会挨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