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标签: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重庆北碚抗战遗迹 |
分类: 行走日记 |

文星湾大桥桥头通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的路口

溪韵文化广场

这就是经过维修后的抗战时期内迁北碚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这栋建筑解放后产权属重庆绒布厂职工子弟校所有,目前已经移交北碚去文物部门管理。

原本房屋破败凋敝,周围环境脏乱无序的生物研究所旧址如今已修葺整理一新,目前正在收尾验收阶段,准备向社会开放。


说到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国植物学家,教育家,近代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存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初步形成的科研队伍,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的帮助下,钱崇澍率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一部分科技人员,迁往西南大后方重庆北碚,找到了一个落脚点。生物研究所迁到北碚后,那时经费更加困难,物价飞涨,而国民党又以不改为国立就不发给平价米来威胁,企图控制这个研究所。

为了摆脱困境,钱崇澍带领大家种菜、养猪等,还和一些高级职员到外面兼课,以所得平价米来补助困难的职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保存了这支队伍。在这种极端艰难的境遇中,他还坚持研究工作,写出了《四川北碚植物鸟瞰》、《四川的四种木本植物新种》、《四川北碚之菊科植物》等论文。此外,钱崇澍在青城山一带采集的植物标本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至今仍在使用。

据了解,抗战爆发后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帮助下,于1937年9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迁来北碚,先暂住中国西部科学院惠宇楼,1940年2月新的实验楼建成后,迁驻于此。






后人曾评价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开创了近代中国生物研究之先河,为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摇篮。光阴荏苒,尽管时光过去了近80年,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中国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史上所留下的宝贵财富,的确是应该浓墨重彩载入史册的。而生物研究所抗战期间在北碚的那些难忘历史岁月,也早已和其它抗战历史文化遗迹一起,成为这座美丽的江城最珍贵的回忆。
后一篇:川东名刹-塔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