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渝江唱晚
渝江唱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247
  • 关注人气:1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2017-08-09 20:26:29)
标签:

中国科学社

生物研究所

重庆北碚

抗战遗迹

分类: 行走日记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是抗战时期内迁陪都重庆的一所民间性质的科研机构,而中国科学社更·是当时国际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科学学术研究机构之一。
     据资料显示,
无论是从宣扬科学研究、呼吁创建各种专门研究机构以形成社会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中国科学社对中国近代专门科研机构体制化的作用都十分显著。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是中国近代科研机关的典范,不仅取得大量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在国际科学界为中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成为中国科学走向世界科学共同体的最为重要的通道之一;而且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未来中国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对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塑造与传播都有不可估量的贡献,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文星湾大桥桥头通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的路口
     此次寻找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颇废了一番周折,开始规划行程之前,以为很好找的地方,结果到了实地一打听,包括附近很多居民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生物研究所。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溪韵文化广场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从这个路口进去就是新房子社区中心,生物研究所旧址就在社区旁边。
     后来经查询资料得知,生物研究所旧址在原重庆绒布总厂(抗战时期有名的大明厂)背后,经过一番打听,终于确定了生物研究所的大致位置。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原重庆绒布总厂(原大明厂)子弟校,现已移交给北碚区教委,改名为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从路口进来后,沿围墙一路前行。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前方就是新房子社区中心,生物研究所旧址就在社区背后。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这就是经过维修后的抗战时期内迁北碚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这栋建筑解放后产权属重庆绒布厂职工子弟校所有,目前已经移交北碚去文物部门管理。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原本房屋破败凋敝,周围环境脏乱无序的生物研究所旧址如今已修葺整理一新,目前正在收尾验收阶段,准备向社会开放。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于1922年在南京成立,此乃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该所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进行生物学的标本采集与研究,前后历时30余年,并在物种调查及动植物实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如此,还在原生动物、介壳类、两栖爬行类等11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譬如,张景钺《蕨类组织之研究》、钱崇澍《安徽黄山植物之观察》、陈桢《金鱼的变异》等在中国生物科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生物研究所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原生动物学家王家楫、倪达书,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张孟闻,鱼类学家张春霖,兽类学家何锡瑞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学人才,而且还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出国深造。与此同时,生物研究所还对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中国西部科学院等相近的生物学研究机构进行了积极的扶持和帮助。可以说,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开启了中国现代有组织、有系统的生物学研究,使中国生物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来自百度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说到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国植物学家,教育家,近代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
     
钱崇澍毕生从事植物学研究、教育和组织工作。1916年、1917年和1927年分别发表的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论文,均属我国在各该领域的第一篇科学文献,对难度较大的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茛科等植物的分类进行了系统研究,培养了许多植物学人才,对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存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初步形成的科研队伍,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的帮助下,钱崇澍率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一部分科技人员,迁往西南大后方重庆北碚,找到了一个落脚点。生物研究所迁到北碚后,那时经费更加困难,物价飞涨,而国民党又以不改为国立就不发给平价米来威胁,企图控制这个研究所。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为了摆脱困境,钱崇澍带领大家种菜、养猪等,还和一些高级职员到外面兼课,以所得平价米来补助困难的职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保存了这支队伍。在这种极端艰难的境遇中,他还坚持研究工作,写出了《四川北碚植物鸟瞰》、《四川的四种木本植物新种》、《四川北碚之菊科植物》等论文。此外,钱崇澍在青城山一带采集的植物标本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至今仍在使用。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据了解,抗战爆发后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帮助下,于1937年9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迁来北碚,先暂住中国西部科学院惠宇楼,1940年2月新的实验楼建成后,迁驻于此。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作为一个民间科学研究机构,在抗战初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蓄意破坏,其科研仪设施设,资料,标本等毁坏严重,在南京的科研大楼更是被毁之一炬。然而,就是在这种及其艰难的条件下,内迁至重庆北碚的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仍然负重前行,背负起发展民族生物科学研究的重任,并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我国后续的生物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后人曾评价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开创了近代中国生物研究之先河,为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摇篮。光阴荏苒,尽管时光过去近80年,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中国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史上所留下的宝贵财富,的确是应该浓墨重彩载入史册的。而生物研究所抗战期间在北碚的那些难忘历史岁月,也早已和其它抗战历史文化遗迹一起,成为这座美丽的江城最珍贵的回忆。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北碚文星湾片区历史文化遗迹示意图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地理位置

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抗战遗迹)
由于生物所目前正在维修,文物牌还没有重新悬挂,这是在生物所旧址维修前一位网友拍摄的文物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