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成渝古驿道-走马至来凤

标签:
成渝驿道东大路走马三道碑百岁坊 |
分类: 巴山渝水 |
目前,成渝古驿道九龙坡走马镇三道碑至关口段保存完好,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璧山来凤幺店子至三道牌坊段古道残存,充满了岁月的沧桑。
这次成渝古驿道考察主要就东大路和东小路分别作了简单走访,记录。以下是明清时期成渝古驿道南段(东大路),走马至璧山来凤段的照片记录。

这次出发地点,九龙坡走马镇重庆女子监狱旁的古道起点。

原先的古道由于残破不堪,这一段古道是前几年走马镇政府重新修建过的,为前来古道寻幽的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残存的古道

成渝古道走马段位于缙云山余脉的金银坡,古驿道在密林中穿越,古语有云: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杠。

走马茶店子至老关口是目前成渝古驿道的精华段,经过修复后古道更加适合人们前往探幽访古,徒步郊游。

关于成渝古驿道,据查:

这是位于重庆九龙坡区走马镇境内,金银坡山脚下茶店子一带保存完好的古驿道。
成渝古驿道,民间也称“东大路”,是清代成都通往重庆的官路。成渝地区在唐代就形成了稳定的陆路交通往来往来,在明清时期,驿路交通发展到了一个极盛。据史载:清代由重庆七星岗通远门出发陆路上成都,要经过五驿(白市驿、来凤驿、双凤驿、南津驿、龙泉驿)。它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集吃饭、住宿、喂马、交换官文等功能于一体。“两关(浮图关、老关),一岗(走马岗),一坳(丁家坳),五镇(马嘶镇,石桥镇、安富镇、银山镇、椑木镇;)。三街子(走马老街、来凤老街、白市驿半边街)。九铺(石桥铺、邮亭铺、石盘铺、赤水铺、南山铺、山泉铺、大面铺、沙河铺)。“七十二团”,以十五里为一团,即古道沿线设有72个团防(保安队)维护治安,保障出入安全。 每天行程以90里计,全程1080里,须走12天。

远去了驿道上往来的商旅骡马,沧桑的青石板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据史载:清代由重庆七星岗通远门出发陆路上成都,要经过五驿(白市驿、来凤驿、双凤驿、南津驿、龙泉驿)。它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集吃饭、住宿、喂马、交换官文等功能于一体。“两关(浮图关、老关),一岗(走马岗),一坳(丁家坳),五镇(马嘶镇,石桥镇、安富镇、银山镇、椑木镇;)。三街子(走马老街、来凤老街、白市驿半边街)。九铺(石桥铺、邮亭铺、石盘铺、赤水铺、南山铺、山泉铺、大面铺、沙河铺)。“七十二团”,以十五里为一团,即古道沿线设有72个团防(保安队)维护治安,保障出入安全。 每天行程以90里计,全程1080里,须走12天。

成渝古道上有名的三道碑

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的青石板上,马蹄留下的深坑至今清晰可见。古时成渝商旅往来,旱路主要由重庆出通远门,沿佛图关、石桥铺、车歇铺(上桥)、二郎关、龙洞关、白市驿,一天走下来80里路,刚好到走马。

走马慈云村三道碑,均为清代中晚期所建,见证了古驿道最后的辉煌。


三道碑留影

右边是一块德政碑建于清道光28年,碑身正面刻着“严正宽平”四个大字。这块碑是走马场17位乡绅为了歌颂当地一名姓朱的县官政绩而立。据说,朱姓县官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皇上跟前的带刀侍卫,一个在刑部供职,因能力超群,在刑部供职的儿子引起刑部尚书嫉妒,并被陷害。朱姓县官赶去京城,在带刀侍卫儿子的帮助下见到皇上,当面陈述冤情。皇上见此人谈吐不俗,特赐他县令一职。

左边一块是贞节孝牌坊,高3米多,建于清光绪年间。碑额装饰着卷草龙纹,刻着“圣旨”二字。“这是光绪皇帝亲自下旨颁奖的。”相传走马人曹正贵娶了妻子蒲氏,可连孩子还没有,他就去世了,18岁的蒲氏守寡终生,为公婆养老送终。此碑为当地百姓官员上奏皇帝后所建。


中间一块石碑修路功德碑,上面记录着当年修补驿道者所捐献的功德(钱物)。



三块石碑是成渝古道上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古道兴衰的见证,是古驿道上最有人文气息的风景。


洒满落叶的古道





古道上留下的深深的沟痕,是马帮,还是车辙?

古道旁石壁上的题刻,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具体内容和年代不得而知。

据查:巴县西界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慈云村7社金银坡老关口,距三道碑以西约900米。该题刻开凿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分布于距地面2米,东西长约50米的崖壁上。现有题刻2龛,由南至北编号1—2号,1号题龛长方形制,长3.3米,宽1.3米,行书阴刻“巴县西界”四字。2号石刻长2.3米,宽1米,题刻“险设天成”四字。两龛石刻前后相距4.9米,均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月,为明清之际壁山与巴县关口分界处。题刻保存完好,笔锋苍劲,是研究清代当地行政区划的重要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文物及书法艺术价值。


从巴县西界位置俯瞰走马,以及江津双福地区,由于天气原因,能见度不是很好。

这个位置就是原来的巴县,璧山,江津三线交界处的老关口。据了解,老关口横亘在成渝驿道之上,是进出重庆的重要关口。原有城墙和关门,以及驻有守关的士兵,关口晚上关门,早上开门。如今这些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无迹可寻,仅有地名还隐隐透露着历史的印记。

老关口原巴县,璧山县,江津三县界碑(今九龙坡区。璧山区,江津区)


过了关口,进入璧山区来凤镇境内,关口至来凤镇幺店子一线古道几乎消失殆尽,只能大致沿着古道的痕迹摸索前进。

从老关口下来就是璧山区来凤镇区域,这片区域处于两山之间的槽谷地带,名叫拖木槽。

据老乡介绍,这一段公路就是沿着当年的古道修建的。

从这里分路,右边公路是原来的古道,通往幺店子。

图片上的老大爷是幺店子现在的主人,据他介绍,房屋是他祖上从原主人手上买过来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而在此之前这栋房屋就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这栋房屋起码也有快150年的历史了,是古道历史的见证。据大爷介绍,旧时,成渝驿道还没有荒废时,祖上曾在此做一些简单的营生,主要卖些简单的饭食,冷酒等。老人家七十多了,依然很健谈,他讲了很多关于这条古道附近的一些历史和掌故。

幺店子旁边残存的修路功德碑。

其实老人家下山也就卖几个自家鸡下的蛋,或者几只土鸡,也卖不了几个钱,老人子女众多,也不缺钱用,但老人家似乎很享受这种生活方式,几十年来也习惯这样生活了。幸福其实很简单,古道承载着老人家的生活记忆,古道上周而复始的上上下下是他对生活的诠释和热爱。


山下的一座小庙

山下的一座小庙

山脚下有一座水库,背后的莽莽群山就是古驿道穿越的山林。

据载,成渝古驿道来凤境内的成渝古驿道之上,原有三道牌坊,如今仅二道牌坊仅存,其他两座已经无存。这个位置就是当年三道牌坊的位置,两栋房屋中间为原成渝古驿道,原牌坊旧址房屋大门的位置。


这就是位于成渝古驿道上的二道牌坊-何氏百岁坊,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百岁坊由三层坚硬的青沙石料垒砌而成,高11.7米,宽6.35米,四角八翘巧夺天空。醒目的4根石柱构成了牌坊的3道门,正中是大门,两边是小门,门之间塑有栩栩如生的青狮、白象、麒麟等吉祥动物,似忠实的守护神。牌坊顶部正面和背面刻有“旌表例赠奉直大夫周绍熙之妻何氏百岁坊”,正面刻有川渝高官恭贺名录及“升平人瑞”四个大字,背面刻有翰林刘宇昌篆书的何氏百岁坊序和“贞寿之门”四个大字。整座牌坊雕刻工艺精湛、形态优美。整块牌坊没有破损之处,保存相当完好。

《璧山县志》记载:清末云南昭通知府陈先源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到重庆随蜀军第一师师长熊克武反对袁世凯,搞“二次革命”。陈先源领军奔赴前线,恶战30天后,部队退败撤至璧山来凤驿石安村(现安乐村)一带弹尽粮绝,手下准备洗劫村庄。陈先源再三劝阻无效后,在“何氏百岁坊”旁当着士兵的面饮弹自尽。士兵见状便放弃了洗劫村庄的念头,当地村民免受一劫。士兵走后,村民怀着感激之情将陈先源厚葬在百岁坊旁(陈先源的墓葬后来被迁走)。从此,村里人坚信,百岁坊能护佑村庄。

何氏百岁坊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ZhDNq1id4qgnR6wspph5j9bUO7DvkdYw2cPPMwMvF7tQZZktigkHqfP_5ACPtSbBkm4dpGV3AeuMlw5eLnID58o5JtGzg_IvAn9658DkawALbJwVELpe9ZXz4vmb4Y8Y9wkImTmPsqr_cQegpsaha
从百岁坊出来,成渝古驿道走马至璧山来凤段考察就到此暂先告一个段落,因时间匆忙,有不足和遗漏之处将在今后慢慢补充。
时间:2016年12月20日
天气:阴
考察人员:山城云横 渝水 川江十六
大隐
时间:2016年12月20日
天气:阴
考察人员:山城
前一篇:盘溪石虎和石门渡口忠孝题刻
后一篇:慢摇黄桷树至牛角庙的上山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