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故地重游--回忆上世纪90年代在北碚东阳的日子


标签:
北碚东阳北碚黄桷树复旦大学渝江唱晚 |
分类: 岁月如歌 |
2014年12月中旬
渝江唱晚

从碚东大桥上远眺嘉陵江温塘峡口,远处山脉,左为缙云山,右为西山坪。近处嘉陵江左岸停船处是朝阳码头,也就是北碚人常说的正码头,从正码头过河就是东阳镇,当时还没有碚东大桥,从东阳镇到北碚除了乘车绕行朝阳桥外,坐轮渡过江是最便捷的方式。我和老舅来北碚期间,也是经常在这个渡口过河。

嘉陵江中的碚石,“北碚”地名缘于江中这巨石。鳖背、白背。碚石是北碚文化的发源地,原来和北碚庙嘴相连,可惜前几年疏通航道炸掉了靠近庙嘴的一部分,仅留下江中心的一部分。碚石目前已被列入北碚区文物保护单位,并计划恢复被炸掉的一部分。

从碚东大桥上看东阳镇创业路和夏坝路沿线。

从碚东大桥上远眺朝阳桥新桥。远处的朝阳大桥(老桥)和团结桥若隐若现。新朝阳大桥新桥像一道彩虹横跨在嘉陵江观音峡峡口。没有碚东大桥前,朝阳大桥是连接东阳一带的必经之路,坐公交车去东阳必经朝阳大桥,朝阳大桥还是通往川北的交通要道。在北碚期间也坐过几次公交车从朝阳桥绕行回东阳镇。

东阳镇乡村景色,东阳镇不大,几步路就可以跨出城区。20年过去了,东阳镇街道似乎没有多大发展,依旧狭小,破旧。远处是渝遂铁路东阳特大桥,成渝动车的必经之路。

从黄桷大桥上远眺朝阳大桥新桥,近处是建于清代的石拱桥-登瀛桥。

黄桷树战备码头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自上海西迁,师生辗转五千里,于1938年2月择址于重庆北碚东阳镇夏坝。抗战期间,大量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迁入北碚,北碚也就成为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区之一,当时北碚的夏坝,与市区的沙坪坝、江津的白沙坝及成都的华西坝并称为大后方的“文化四坝”。

登辉堂为复旦大学西迁后新建的第一幢小礼堂,以老校长李登辉之名命名,是当时复旦标志性建筑;登辉堂前,1987年4月建立“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址”纪念碑,由周谷城题书碑名,背面碑文为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手书。

1946年,复旦大学复员东迁后,校友会为培育英才,利用所遗校舍,新创办一所大学,以复旦老校长马相伯、李登辉之名命名为“相辉文法学院”,由卢作孚任董事长,原复旦大学训导长许逢熙任院长,于当年秋开学。设文史、外语、经济、银会、法律及农艺等6个系,共10个班,有学生1880多人,教职员133人。相辉学院在解放后50年代院系大调整中分别并入西南农业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重庆大学,四川财经大学等院校。


历史的记忆,东阳镇黄桷渡口边的文革石碑,石碑上上刻着“毛主席对全国全军的伟大号召”
毛主席说:工人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从公路边通向河边渡口的码头石阶

汽笛声早已远去,如今荒弃的码头,已没有了当年的车水马龙,荒草和枯叶铺满通往码头的每一级台阶。孤独的石碑,记载着曾经的繁忙,以及来来往往的谈笑声,还有那上上下下,匆匆忙忙的脚步声。

黄桷渡口

漫步于东阳的每一条街巷,你都有一种时间凝固的感觉。这里的建筑至今大多还保持着上世纪60-70年代,或者更早的建筑风格。

我在想,每一条老旧的街巷的背后,都一定承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事实上,在东阳这片不大的土地上也确实积淀着厚重的历史,他今天的颓败也的确让人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通往河边轮渡码头的石梯,当年,我和老舅去北碚后,乘轮渡过江回东阳就是在这里上岸的,然后坐3块钱的摩的到居住地。记得当年,这个码头很闹热,公路边停满了摩的,还有一些卖杂七杂八东西的小摊。碚东大桥通车后,码头荒废,成为历史。

东阳明心桥,旧时通往西山坪和合川草街的必经之路。在90年代依然在使用,还通行客货车。


明心桥却分两次建成,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因豪强明耀先刁难,搁置了20多年。后由草药医生汤志长“锁骨募化”,把一根铁链穿透肩夹骨,上了锁,立誓桥不修成,决不开锁取链。这事感动了许多人。经吴文山、黄义文两富绅捐资,明心桥终于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成)。明心桥不算最老,但它堪称北碚最美的桥。此桥依然存在。

这座石桥在旁边的新桥未建成以前,一直是通往西山坪和合川草街方向的交通要道,车流量很大,到上世纪90年代时已不堪重负,直至20世纪初旁边新桥建成后才被废弃。

桥中央的桥名,旁边有江巴(江北厅和巴县)士绅等同建。

告别明心桥,继续前进,通往川仪15厂的公路。走到这里,记忆也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当时记得下船后,坐摩的要爬很长一个坡才能到达目的地。20年过去了,这条路变化不大,只是原先的柏油路变成了水泥路,公路两边的厂房比原来多了一些。

这个地方记得当年很闹热,特别是早晨,卖菜的,摆摊的特别多,周围企业上班的工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从这个具有80年代建筑风格的商店就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这一地区的商业中心,当年来时,这个商业设施仍在运作,这一排门市有百货商店,餐厅,理发店,邮局等,上世纪60-80年代期间,很多大中型企业周围都有这些配套设施,具有上个世纪工矿贸易商店的特点。

当年的土公路,如今拓宽了不少,还铺上了水泥路面。


当年公路两边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房子,记得当时公路两旁有不少菜地,再远点甚至还可以看到江边。


这是大名鼎鼎的重庆北碚模具厂大门

继续前进,搜寻记忆的点点滴滴

这一排楼房的印象比较深刻,看到这排家属楼,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一切历历在目,当时这片家属楼在一片农田中显得特别瞩目,而我和老舅下榻的地方就在前方公路的右边。


好像当年就是在这张照片公路左边的一个院子里暂住的。当然,20年过去了,当时的院子早已荡然无存,一栋栋农家小楼拔地而起,挤兑着当年零零碎碎的记忆。乡村城市化也许是件好事,从民生角度来看话。但是,它仿佛也带走了我仅有的那一点乡愁,它的存在也永远只停留在我的记忆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逾加模糊。


印象里,这里应该就是当时来北碚处理问题的地方,当时这里是个乡镇企业,为老舅他们公司加工产品。问了几个老年人,均说当年的确是个乡镇企业,而今依然残存着部分厂房。基本印证了这里就是当年和老舅来北碚时处理问题的地方。


这里就是此行的终点,故地重游,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如果老舅还健在,能和我一起同行,再来看看他曾经到过的地方,该有多么的欣慰啊!


20年弹指一挥,当年偏僻的乡村,如今道路通畅,新建的小楼星罗棋布,而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而今也已成家立业,逐渐步入中年,抚今追昔,二十年后故地重游,过去的岁月是如此让人难忘。触景生情,我的双眼不由得变得模糊,对舅舅的怀念不由得再上心头。是的,这份记忆是那样的温馨和珍贵,他记载着一个长辈对晚辈从小到大无私的关爱,正因为怕失去这份记忆,我才故地重游,用相机和文字把这份记忆永远定格在电脑博客里。在今后漫长的日子里,每当我想起这段难忘的日子,我都会打开电脑,轻轻点开它,从它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来慢慢回味这一份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