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书法论坛Ⅰ

标签:
书法青年书法史报告人当代 |
青年书法论坛
Ⅰ
http://s3/mw690/001ZdQofzy6TmAWY3Umf2&690
发起人:陈量 刘彭
主办:当代MOMA君禾空间、《书法文献》
协办:CLAI 石蛞空间
雅昌艺术书城APP 前门书院 论坛时间:2015年7月4日全天
对话时间:2015年7月—2016年3月
报告讨论部分
会议程序:先由青年艺术家或者学者进行15分钟左右的学术思想阐述(以幻灯片或其他影像的形式),再由在座的学者共同针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中间由主持人穿插进行话题深入。
主持人:
陈 量 刘 彭 时间:2015年7月4日
9:00—22:00 地点:北京当代MOMA君禾空间
青年书法论坛拟邀请青年学者名单(拼音次序)
柴天鳞 陈 量 董 玮 高 非 公冶繁省 顾柯红 何效义 贺凌刚
胡俊峰 老 九 李 林 李志宏 刘佃坤 刘 彭
柳青凯 梅跃辉 潘守考 乔 棕 宋 宁 宋世杰 孙大壶
孙海兴 王民德 萧乾父 徐志强 杨 频 杨 扬 张目达
庄乾亮
报告人及主题摘要
第一场:
时间:9:00—12:30
主持人:陈量
《书法秩序的边界---由熊秉明到作为知识总体的书法可能》
报告人:陈量
书法自进入21世纪以后,总体呈现出一种去知识性的内核萎缩,这种变化将上个世纪曾经被确信无疑的中国书法乃“文化核心”的自负宣言,带入到如今群体精神困惑的警惕性之中。与上个世纪相比,今天的书法理论与创作已然不同于曾经,以旧有死板的知识来破解与时俱进的书法密码显然不够用。文章以上个世纪80年代熊秉明的“书法内省心理教学”作为书法在现代意识的觉醒之起点,梳理并批判了书法经过“85新潮”、“现代书法”、“流行书风”等风潮后的变化和问题,得出书法的革新的关键在于秩序边界的拓展。未来青年书法家的创作与理论探索的可能性建立在知识的综合,不同的认知方式或知识话语的运作将使得青年书法家超越书法惯有的体制话语,实现真正批判性的独立。
陈量,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艺术硕士。阅读与研究兴趣主要是书法史、地方性知识、传统民俗、方言等,探讨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的艺术边界拓展,以期实现多元的艺术实验性呈现。作品多是以艺术项目或计划的工作方式进行,涉及文字写作、书法、绘画、装置、多媒体、剧场表演等众多领域。曾参加多项实验艺术展及书法展,有访谈、批评文章见诸专业报刊。
-----------------------------------------------------------------
《时间与日常:书法史在当代延续的几种方式》
报告人:刘彭
人人拥有文化的权利,这是社会的进步。但当代逐渐丧失精英文化的地位演变成“市民文化”。这种文化艺术通俗化过程中所记录和书写的书法史,不可避免的会在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出现不可排斥的偶然性因素。多种偶然性因素的出现也可能会代替必然性而成为真实。人会说谎,历史会说谎,也许只有时间不会说谎。那么从存在者给我们标识出的周围已经发生的“事件”上手和现成在手的资料起步,进而崭露“书法”的内质,以便使“书法之为书法”的现象得以视见。时间上阐释日常,以“存在”展开,开始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其中包括领会,行为,沉默与言谈等,对先行于自己的“东西”进行判断与筛选,继而探寻书法史在当代延续的几种方式。
刘彭,先后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华女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师,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长安书学院学术委员,以约社成员。出版《破锋八刀—刘彭作品集》、《卷耳集》,诗歌集《求和》,并有多篇评论文章、专业论文发表于国家级报刊杂志。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
《象派〔上〕中国书法大乘考》
报告人:萧乾父
“象”是易教之旨,中国文明感通神契思维特质的主体,本书上部主要疏理象思维在中国书法发展中起到的审美范式作用,以及对今天书象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一个理论视角。作者以为自有六书以来至唐为书道时期,宋以还至民国为书法时期,近半个世纪以来开始了现代书法的探索与发展,即书象时代来临。
萧乾父,别署霍香结,亚伯拉罕•蝼冢,黑山扈等。儒门学者,丛林中人。著有《黑暗传》、《进学解》、《俄卜书》、《象派》(上),《地方性知识》,《龙门引》(合著)等。主持编纂木铎文库学术丛刊,十三经注疏集,小说前沿文库,现代汉语史诗丛刊,乌力波(OULIPO)等,现居京。
-----------------------------------------------------------------
《我们谈论篆刻的时候谈什么?--篆刻主体的消失及篆刻家的身份问题》
报告人:何效义
篆刻作为一种工作,颠覆性的尝试是极富启迪效应的。否则面对社会与自然,仍旧是在搜寻教条模式而不太留意脚下的土地,那么语言、风格仍旧是别人思想的注脚。篆刻艺术是要靠视觉的逻辑来表达的,它本身有另外一种逻辑在里面发生关系。今天的篆刻,虽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语汇,但随之其过于强调程式,强调时代性,往往也失去更多主体性的东西。
何效义,甘肃通渭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陕西书法》副主编,中国独立艺术民刊《光年》主编。入选陕西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项目,策划参与蹇骧—田野考察艺术项目文献档案展。
-----------------------------------------------------------------
《反思及宣言---现代书法的诞生及未来》
报告人:高非
64年前的1951年6月,日本的《墨美》杂志创刊了,次年1月,井上有一、森田子龙等人又发行了《墨人》杂志。到了1955年,有一写下了“随心所欲地写吧,泼出去,把它泼到那些书法家先生的脸上去……”的名篇,标志着带有表现主义美学观的日本现代书法逐渐走向成熟的高峰。60年后的今天,反思中国的书法现状,繁荣的表象下,到底何去何从,我们并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有一振聋发聩的声音,倒是愈发刺耳了。我想,如果就这么对历史交卷,或许我们这一代人会不及格吧。我思索着,也热切期盼着,终有那么一群人,挥动如椽之笔,写出我们的宣言。“我要干我自己的事,什么书法不书法……随心所欲地干吧”。
高非:青年学者。
-----------------------------------------------------------------
《于右任碑志楷书探析》
报告人:董玮
重视碑版、以碑融帖的书学路子发端于清代,距今不过二百多年的历史,与帖学上千年的历史相比还非常“年轻”,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受清末民国崇碑以及当代大的社会环境影响,当代人习楷不太喜欢端庄谨严的唐楷,而偏好造型生动、富有奇趣、风格多样的碑体楷书。作为碑帖结合的代表人物,于右任题写的楷书碑志数量众多,风格多样,脉络清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历史地位,探讨其渊源以及风格形成的过程,无疑对当代书坛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董玮,1974年生于河南郸城,曾就读于中国书法院首届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12年取得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学位。曾长期担任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职务,现为北大名家工作室导师,清华美院董玮书法工作室导师,河北美院董玮书法工作室主任。
-----------------------------------------------------------------
《“新批评”、“文本细读”与文人书法》
报告人:宋宁
书法批评不应该是“身份”的批评,而是“质量”的批评。作为“新批评”的方法在文学批评领域有它的反思处,但是在书法领域“文本细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书法研究当然需要历史的“辨伪性”研究、“源流性”研究,但当代书法研究大都还只是呈现出“历史”研究的影子,并非对书法本体创作有足够的关注。本文希望从历史考证角度中破除文人书法,从“质量”的角度从新建立文人书法,让文人不再是一个攻击、防守都可以使用的“万金油”词汇。从而为书法创作的观念自由加深一步,而也对书法批评伪概念的使用报以审视性的怀疑。
宋宁,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从孙伯翔、萧开愚、涂白奎、李胜洪诸先生学习。现于吉林艺术学院读研。曾获第十届书学讨论会优秀奖。
-----------------------------------------------------------------
《关于艺术学背景下书法教育学序的思考》
报告人:李林
学序,就是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为什么这样学,有什么内在的学理上的依据。而当代书法教育学序十分混乱,很多学序的设定和书法的艺术本质相悖。本文拟打破古代以书体为主线的学序界限,以笔法、字法、章法为主线,探讨当代艺术学背景下书法教育学序的建立。
李林,商丘师范学院书法教师。
-----------------------------------------------------------------
第二场:
时间:14:00—18:00
主持人:刘彭
《给二王松绑——浅议日本平安时期对二王书风的接受》
报告人:顾柯红
把王羲之奉为“书圣”不是艺术的必然,是历史的产物。“圣人”之完美是历史过滤后塑造的,现实中无“圣”只有“人”!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脉络,唐宋最为鼎盛,这也影响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书风。那么,二王书风在日本的书风中又是如何得以传承的?以藤原佐理的《离洛帖》与米芾的《值雨帖》进行对比,从技法、书写精神方面比较,来阐述对二王书风传承的思考。
顾柯红,女,笔名柯渱,江苏无锡人。1999年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毕业。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毕业。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成员。
-----------------------------------------------------------------
《审美消费—画廊经营与书法市场》
报告人:柳青凯
书法作品跟普通的商品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价值属性是审美、阅读和欣赏。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藏家的内心世界之间是通过艺术品所传播出来的那种精神产生了互动。这种精神往大处讲是一种人文精神,是有很多微妙的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对各种艺术信息、以及美好的诗意的把握、渗透、沉潜,很用心的走进艺术的世界。艺术品本身之所以能成为一件商品,它至少要有这样的属性。有了审美价值,才会有市场。因为有消费,才会有藏家来买单,艺术家才会因为藏家的消费产生经济价值,才可能有画廊等艺术机构的利益所在,审美的原动力促使着艺术品的消费。
柳青凯,河南新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凤凰书画网总编辑,凤凰美术馆馆长。主编有《凤凰画馆》、《凤凰书画》、《凤凰书画网市场导刊》三种书画刊物。知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诗书画印兼修,师从鲍贤伦先生。
-----------------------------------------------------------------
《让什么再什么一点》
报告人:王民德
在今天这样一个媚俗的时代,一切冠冕堂皇的主义、观念或口号,都会成为媚俗者的借口和帮凶。我的艺术立场是,让野蛮的再野蛮一点,优雅的再优雅一点,虚伪和媚俗才是艺术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后的敌人。
王民德,美术学书法创作方向博士。现居北京
-----------------------------------------------------------------
《书法批评的建立》
报告人:李志宏
书之妙道,先文而后墨,以今日之说法,书者当有人文学科以辅助,当下书界看似繁荣,实如赶集一般,足以独立成家者寥若晨星,人云亦云者众矣,究其根源,皆以作字为第一要务,以此悦人博誉,然其文化修养之不足,眼界之狭隘,致使盲目自负而裹足不前。张怀瓘云:论人才学,先文而后墨。实为不移之定律。
李志宏:1985年出生,广东揭阳人,现居深圳。喜小学、训诂、经子之学,偶作字以自娱。
-----------------------------------------------------------------
《艺术在终极的层面上境遇相似---比如将书写作为俗世的修行》
报告人:杨频
艺术在终极的层面上境遇相似。所谓高处不胜寒,抵达者既少,也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但较少受到艺术家个体意志以及时代意志的影响----它自有其内在神秘的逻辑。从这个角度说,具有某种宗教情怀----比如将书写作为俗世的修行,作为一种不管不顾方死方生的精神旅程,以此同古人乃至后人对话,这一状态或将带来新的希望。
杨频,艺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充市书协副主席。曾为高校文学教师,现任职于故宫博物院。
-----------------------------------------------------------------
《书法媒体的公共性与跨界性》
报告人:老九
书法网络媒体作为书法在繁荣的21世纪的特殊馈赠,发展十几年来对当代的书法爱好者及书法家产生浓烈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持续发酵。作为一个东奔西跑的专业书法媒体人,更多的时候在思考,怎样使新闻传播发布的影响力大于1+1>2,但你的发布平台依旧,此时我需要突破中国式新闻专业主义,去观察、去解构、去反动、去提取。隐藏的人格魅力是学识素养和眼界的跨界的前提,才会有能力让信息深刻广泛传播。我们应该尝试去制造一些风暴,惹起一些波澜。
老九,又名王九玲,资深媒体人,策展人,收藏家,师从曾翔先生,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
-----------------------------------------------------------------
《汉字书法当代语言的理想—从日本近代书法说起》
报告人:孙大壶
想是到了现时代,更希冀汉字书法有发展着的当代语言,底拒绝将传统作山寨版再版。其实审视一下周边的空间环境人文氛围,已然没有站队古和今孰优孰劣份量比重争议的任何必要 作为艺术的书法。作为其视觉性方面作优先考量而言的创作灵感来源的掺入参照,也已完全没有要去吵闹其它艺术门类或跨界领域是否值得作为书法创作资源背景的所谓取还是舍的理由了。
孙大壶,别号一明大壶,又作品常以DAHU署,出生于中国上海,曾于日本游学多年。现为职业艺术家,书法人,摄影人,生活工作于北京上海及游艺于日本近畿地方。
-----------------------------------------------------------------
《创作者的假想敌》
报告人:张目达
作品出来后总要面对各色观众,有些人会做出及其强烈的反应甚至于诋毁辱骂。想想看,一个真正的高手怎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到一些不如自己的人身上,那些人的目的无非是想引起别人注意或想和作者建立某种关系,等达到目的后,摇尾巴舔屁股的还是那些人。一些看不上我的人,我从来没看过他。
张目达,1984年生于山东阳谷。现就读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导师杨涛教授。
-----------------------------------------------------------------
《盲点---民间书法刻画形式的升华与雅化》
报告人:刘佃坤
佛偈云:“若人生百世,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书写由外沿逐而内化。对书法本体意义探索的时代性往往多于探索本身,其误为写形多于写心也。对于民间书法的刻画形式的升华与雅化再次成为盲点。
刘佃坤,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客座教师、山东印社社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以约社成员,晋阳印社社员。200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工作室,荣获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创作“美院晨光”奖,作品被学院收藏;作品多次获奖入展全国及省级展览。
-----------------------------------------------------------------
《模糊汉字的理念阐述》
报告人:公冶繁省
模糊汉字不是一味地让汉字处于不可识读状态,而是出于艺术表达和艺术探索上的形式让位。它和清晰明朗并存,在艺术精神的高层面上语言更为纯粹。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出于艺术表达的考虑,它试图连接诗歌和哲学。关注当下,切入 真实的生活和人类的生命体验,与当代人的呼吸、情绪、情感、心灵、思想更为贴近。
公冶繁省,山东嘉祥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现为齐鲁书社美术编辑。一直致力于书法、绘画和诗歌的研究和创作,近几年在书法语言的视觉化、表现力以及原创性思维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和探索。提出模糊汉字的书法理念。
-----------------------------------------------------------------
《书法史价值的重估—以曲阜地区民间书法资源为例》
报告人:乔棕
当代对于民间书法艺术的否定,其思想根源是来自于所谓的“传统”思想,而这种传统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对创新、发对原生,实际上就是反对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在曲阜周边有大量的历代民间书法遗存,它们记录了古代和当代的民间书法现象,给当代艺术提供最原始的书法素材。
乔棕,青年书法家、书法史研究学者,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教师。
-----------------------------------------------------------------
《当代书法创作与探索的困境思考》
报告人:梅跃辉
一、创作意识的强化和突出,使书法创作有了一定的主题和预期设想,书法创作的主题意识及设想破坏了传统书法“无意识书写”状态的自然与闲适,使书法创作总带有刻意追求的痕迹。二、对书法“视觉性”的过分追求,使书法承载的文化品格、精神维度和人格修养等综合文化含量降低,文化的缺失使书法的意味大大削减。三、书法创作的专业化使书家被无形的搁置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阻隔了创作主体的文化和思维广度,与其它学科的交流和碰撞减少,使书家对于文化艺术的深度及未来发展的感知能力降低。四、书法传统文化的模范、独特的审美理念及文化承载力使创作主体形成了既定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特质,使试图打破书法既有传统和模式的创新和创造受阻。五、通过临摹学习我们已熟知各字体的既有构形和模式,但书法创作、探索中出于对形式构成和谋篇布局的考虑,又需要对汉字的形体根据上下左右关系的需要进行重新塑造。
梅跃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书协会员,国家图书馆、河北美术学院特聘书法教授,《书法文献》编委。《书法报》2013年度书法海选“书坛新秀”,《东方艺术•书法》杂志提名“全国青年书法二十家”。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11年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毕业生”和“庄汉生奖学金”。
-----------------------------------------------------------------
第三场:
时间:19:00—22:00
主持人:何效义
《海阔天空—关于赵冷月》
报告人:柴天鳞
在近代书法史上,赵冷月先生是个战士,是上个世纪最具有革命精神的伟大书家,由于他的努力,拓宽了书法的审美,让我们在典雅、雄强、秀美、古朴、潇洒、古拙等之外,又认识了“荒率”之美。一个超越时代的人大都是寂寞的,世人对他的作品的接受也是漫长的,好在他诞辰100年的时候有了这个展览和学术研讨,他的知音应该欣慰,但是对赵先生来说,还是晚了一些。
柴天鳞,中国书法院展览馆馆长、《书法文献》执行主编、《书谱》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进会员、北京印社社员、《东方艺术•书法》杂志编委、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美术学院柴天鳞工作室导师、北京大学胡抗美、曾翔名家工作室助教、“五号线”书法社团成员。现就读于国家画院第二届沈鹏书法精英班。结业于中国书法院书法创作研究生课程班,师从曾翔先生。
-----------------------------------------------------------------
《对古玺类篆刻创作的几点认识》
报告人:胡俊峰
沙孟海先生说:“一般学人,学好一种碑帖也能站得住,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高些。除技法之外,必须要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作者研读古代书论、印论、古文献、文字学等方面书籍,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篆刻创作要想再上台阶就得加强印史、印学、书法、史哲等修养。篆刻创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作要从经典的篆刻作品中取法。创作需要激发灵感的生发点,个人风格的创作需要在对经典的学习进程中不断领悟、寻找、演绎。
胡俊峰,1981年4月生于山西偏关,现居杭州。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2012年美术学书法篆刻方向硕士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及篆刻委员会委员,遗山印社副社长,晋阳印社社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
《只有状态》
报告人:庄乾亮
一根线之所以可以刺穿囊裹任何躯壳的灵魂,源于其接续无始无缘却萌动不止的力量。和评论无关,和形式无关,甚至和美无关,只有一瞬的状态内可以开尽任何可能的绚烂多彩。而它,却化作形迹,或迷人的糖衣,炮击着迂腐,让一次次本属于心痛的感知化作口口相传的经典。
庄乾亮:1988年生于山东日照,201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 -----------------------------------------------------------------
《书法者》
报告人:徐志强
书法者,借笔传心,依纸起相,寄墨传神。一点辟鸿蒙,阴阳两界立生焉。为书一道,常怀敬畏之心,于经典中优游涵泳,承续法脉;于静定中自问消息,以印天心。以依止传统故,源头活水自浩淼无垠;以无所染著故,寂静自在而妙用神通。
海云,本名徐志強,瑯琊临沂人,独立书法人,前门书院院长。
-----------------------------------------------------------------
《书写尝试基于思想的当代性》
报告人:宋世杰
书法艺术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现实语境和进程下,受文化势力,权利,市场等左右。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精神纬度的艺术理念和图示,展现自己的真实存在感,有着个人的思想,保持手感。同时我们可接触些其他门类学科开阔自己的视野,人的思想应该是开放式地,多元化,传统是根,时代需要我们年轻人来推动。在发展传统的另一个方向,我们可以打破书法艺术传统边界,进入当代领域来探讨。如在结构主义,建构主义,语言学,非物质主义,抽象艺术,装置,观念等表现方式来尝试探索。
宋世杰 江西高安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本上文化艺术总监。
-----------------------------------------------------------------
《展览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孤鼎”展》
报告人:杨扬
“回乡证”是光年艺术机构、石蛞空间、君合空间联合做的一个关于艺术生态的长期项目。2015年年初在石蛞空间举办了这个项目的第一个展览“孤鼎”,展览中呈现了赵冷月、党黉、徐冷庵、张新生四位并不为众人所知的书法家的作品,并举办了三场研讨会。作为石蛞空间的负责人及此次展览的策展者之一,对展览所引发的书法史的问题及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以展览的手段进行下一步研究项目的开展。
杨扬,1991年生于山西长治,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毕业,现为石蛞空间艺术总监、策展人。
-----------------------------------------------------------------
《图像的观看落差》
报告人:孙海兴
每期杂志近千张图片在眼前闪过,必然从心理上产生对不同图片的观看落差,致使内心跌宕起伏。古代经典作品的端庄、典雅、肃穆、恣肆、野逸与当代作品中出现的轻佻、粗俗、喧闹、浅薄所形成的落差经常让人心生焦虑。焦虑背后让我感想颇多,落差何以来?差距何以大?我们究竟怎么了?
孙海兴,山东德州人,《中国书法》杂志编辑。
-----------------------------------------------------------------
《策展人、策展问题---君禾空间的几次非常规展览》
报告人:潘守考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进入展厅以后,必然面临布展、研讨会及后期宣传运作等等事宜,因而作为传统艺术的书法本身实际上也进入了“艺术家-策展人-画廊”这样的三角关系中,因此书法面临前所未有的策展问题,这种问题作为书法的新问题产生。文章以坐落在当代MOMA的君禾空间自去年开馆以来的几次展览为例,企图引导书法展览作为一种常规的可以探讨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必将为接下来的书法展览或策展人这样的身份提供一种启示。
潘守考,君禾空间艺术总监,策展人。
-----------------------------------------------------------------
《书法气韵和生命的关系》
报告人:贺凌刚
作者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展开关于气韵的新的生命思考。
贺凌刚,字雁(燕)鸿,号杳嶂山人,生于陕西黄陵,现居北京,职业书画篆刻家。
-----------------------------------------------------------------
对话部分
项目一:之间
此阶段根据创作、研究或从业方向进行对话密谈,中间有主持人和观察员进行总体协调。确保对话的顺利和问题的深入及展开。此对话项目将在为期半年的时间内开展并完成。
陈量、何效义:《关于书法研究的两个项目:“蹇骧”与“回乡证”》
何效义、李逸之:《篆刻:在未知的交叉小径上》
刘彭、公冶繁省、陈量:《“后援”----一种书法本体探索的可能性》
乔棕、薛战柱:《古代出土碑拓提示--提取--提纯》
刘佃坤、张目达、庄乾亮:《青年书法家的生存理想与现实挣扎》
徐志强、张全昊、范东旭:《民间书法组织的可行性和未来:前门书院》
陈量、萧乾父:《现代书法、抽象画、观念艺术:一段历史的梳理、批评及展望》
刘彭、王斐:《语言的根本:书写中的现实诗歌》
老九、张威、孙海兴:《书法媒体的转型和自卫》
孙大壶、高非、顾柯红:《日本书法始末及几次变革》
董玮、柴天麟、赵豪杰、李林:《当代书法史的片段记忆和遗产》
潘守考、潘志军、杨扬:《策展人、画廊身份》
潘守考、柳青凯:《什么是书法市场?》
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12805班的一次创作座谈:《被书法教育的一代》
项目二:他们
此对话或访谈的对象都是上一代的书法前辈,通过青年书法家或学者自发组织的方式进行对话交流,以期在一种观念的碰撞中得到对话的乐趣和学术的探究。此对话项目有一小部分已经完成,其余部分计划将在为期半年的时间内开展并完成。
对话石虎:《从六书而来》
对话刘正成:《中国书法三十年》
对话楚默:《关于“书法解释学”的若干问题》
对话邱振中:《诗歌与图像》
对话曾翔:《综合性的直觉》
对话沃兴华:《走向时空之途--关于书法的精神特质和远景》
对话于明诠:《书法史的心灵构建》
对话朱培尔:《作为逻辑图像和原始情感释放的篆刻》
对话陈振濂:《“学院派”是否消失?》
对话白谦慎:《再谈“娟娟发屋”》
对话欧阳江河:《书法与诗歌:一手书写、一手擦去》
对话乐泉:《虚灵的意义》
对话王冬龄:《“现代书法”在场》
对话刘彦湖:《书法空间问题》
对话陈国斌:《图式如何开始,怎么结束?》
----------------------------------------------------------------
青年书法论坛7月4日正式启动,请您密切关注青年书法论坛持续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