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夜,听到了布谷鸟的叫声

(2015-05-25 22:17:31)
标签:

宠物

布谷鸟

叫声

深夜

遐思

分类: 原创散文

http://s2/mw690/001Zcklzzy6SKLZiTrX81&690

      接连几天,于深夜听见布谷鸟的叫声,我想,布谷鸟属于不眠鸟呢还是失眠鸟?这啼血千年的鸟儿,也太引人伤悲和遐思了吧?

      布谷鸟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飞行急速无声。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叫声特点是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快快割麦!快快割麦!”、“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所以俗称布谷鸟。

      布谷鸟在我们临沂,民间俗称“报谷子”,和“布谷”同义。

民间传说,布谷鸟属于朝瘦暮肥的鸟,早上瘦得皮包骨头,晚上身体则会变得丰腴起来。为什么会这样,老人们说是因为布谷夜间不住地悲鸣,消耗了身体,白天不断捕食,身体又会胖起来。这似乎有些道理,但是,经不住推敲,即使布谷再怎么捕食,也不会这么立竿见影。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布谷在一天的飞翔过程中,吸入肺部的空气,有一部分进入了血液,这样一来,傍晚的布谷就显得比早上丰满许多。不光是布谷,所有飞翔的鸟都或多或少有这种现象。

       据李时珍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

       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

       民间广泛流传着“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故事,说的是在古代蜀国有个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以后称为“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杜鹃鸟之名,大概来源于此。传说啼血的杜鹃鸟应当就是特指的俗称布谷鸟的四声杜鹃。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诗》卷759成彦雄《杜鹃花》句)“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秋瑾)

       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诗中催耕的布谷鸟即杜鹃鸟。南宋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苦,唇裂血出,认真负责的精神。

       布谷鸟的叫声代表着一个忙种忙收的节令,也代表着某种离别、相思的幽怨。

       潇潇暮雨子规啼。暮雨潇潇,如烟如雾,空蒙的山谷中或是茫远的枝头上,子规正一声又一声的凄鸣着,远远近近地回荡着,青衫长袍的旅人,青灯白烛下,或把酒低吟,或垂首沉思。前程,仕途,故乡,亲人……宋之问悲叹自己的失意,李白想念远在夜郎的王龙标,蝴蝶梦醒,崔涂想到了远在万里的家……夜雨中,子规在一声声地规劝着漂泊的游子——“不如早归”,而此时的游子,纵然有家也难归。蝴蝶梦中,今宵酒醒何处?手把浊酒一杯,凭窗凝望,夜色竟是那样苍凉!一滴相思泪,融进了多少悲苦辛酸!潇潇夜雨,是游子的泪水么?悲切的鹃啼,莫非是旅人的哀吟?

       夜阑了,潇潇夜雨中,子规仍在悲啼。灯下,是不眠的游子。

       子规夜半犹啼血。夜阑人静,唯你独醒,伴随着布谷鸟的啼唱,你正思念故去的亲人,牵挂离家未归、杳无音信的手足,还有那装在你心中,令你念念不忘的人儿。任凭你日日欢笑,夜夜高歌,任凭你迎来送往,高朋满座,总抹不去心头的那份孤独和凄凉。

       夜深了,坐在电脑桌前,隔窗望着西天半块宛如你心的月亮,听着布谷鸟一声紧似一声的凄鸣,你想化身为一只彻夜悲啼的布谷却不可能,你的灵魂只能作无声的歌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餐餐鸡
后一篇:寒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