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餐鸡

标签:
美食斑鸫餐餐灌丛冬候鸟 |
分类: 原创散文 |
小时候,一到春天,小伙伴们喜欢用弹弓和铁夹子捕捉一种叫餐餐鸡的鸟。这鸟个头相对较大,大的有二两重,捉到以后,可以烧着吃,炒着吃。
烧着吃方法最简单,就是埋在烙煎饼或者烧饭的草灰里,利用草灰的余火烧熟猎物。这种烧法要带着毛,也不开膛,毛烧焦以后正好形成一道保护层,保护里边的肉不被烧焦。这种简单方法烧制猎物的味道,胜过任何方法制作的烧鸡、烤鸭的味道。
炒着吃略微复杂些,去毛开膛洗净切碎炒熟,出锅前切上韭菜头(韭菜下端圆实部分,比韭菜叶子耐火)翻几遍,盛到盘里即可食用,是我们这里一道传统美食。
餐餐鸡属于候鸟,春季迁来北方时间最早在3月末,4月初至4月中旬进入迁徙高峰,最晚在4月末5月初,5月初以后一般难于见到该鸟。
好久以来,我想搞明白这餐餐鸡是何种鸟,一直没能搞明白。利用互联网以后,好长时间仍然不敢确定究竟是哪种鸟。今年春天,在野外利用望远镜观察了几次餐餐鸡,又结合互联网上的图片,这才敢确定,所谓的餐餐鸡,就是生物学上的斑鸫。
斑鸫,又名穿草鸡、窜儿鸡、红麦鴓、斑点鸫、傻画眉。至于餐餐鸡这怪异的名称,大约乡民把“穿草鸡”误读成“餐(方言,禽鸟啄食之意)草鸡”,又以讹传讹,搞出了“餐餐鸡”这一怪称。
斑鸫属中型鸟类,体长20-24cm,上体从头至尾褐色杂有黑色;下体白色,喉、颈侧、两胁和胸具黑色斑点,有时在胸部密集成横带;两翅和尾黑褐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宽的棕色羽缘;眉纹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辉棕色。
斑鸫繁殖于亚洲东北部,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内蒙古、青海、新疆北部,越冬于中国长江以南省份,西至四川、云南西部、东至福建沿海、台湾偶见冬候鸟。斑鸫在我国是旅鸟和冬候鸟,冬季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期间几遍及全国,种群数量丰富,是我国最常见的冬候鸟和旅鸟之一。
在我们临沂,斑鸫春天集中出现在四月,清明前至五一前这段时间,秋冬出现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小雪以后很少见到该鸟。
斑鸫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西伯利亚泰加林、桦树林、白杨林、杉木林等各种类型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非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杨桦林、杂木林、松林和林缘灌丛地带,也出现于农田、地边、果园和村镇附近疏林灌丛草地和路边树上,特别是林缘疏林灌丛和农田地区在迁徙期间较常见。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树干水平枝杈上,也在树桩或地上营巢,偶尔在悬崖边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草叶、苔藓等构成,内壁糊有泥土。巢的大小为直径12-14cm。每窝产卵4-7枚,多为5-6枚。卵淡蓝绿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4.1-30.6mm×19-21.1mm,平均21.75mm×19.85mm。
斑鸫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鳞翅目幼虫、尺蠖蛾科幼虫、蝽科幼虫、蝗虫、金龟子、甲虫、步行虫等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昆虫和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