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方系列 亚克力、现成品、LED灯 35x20x60、31x12x40、30x9x24cm 2015
雕塑艺术的创作模式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是需要依靠物质材料作为媒介,以雕琢、塑造或构建等手段完成立体造型的表达形式。近现代雕塑的发展不断拓宽着雕塑的外延,也极大地丰富着雕塑的内涵。随着时代及观念的更迭,对“材料”的重新认识及利用成为了一股潮流,材料的角色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附属于雕塑造型和内容的“配角”到引导雕塑造型和观念的“主角”——雕塑家对于传统或新型材料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即更关注材料自身的特性。
http://ww1/large/6c812a29gw1exibv2sdl8j217h0utk72.jpg
▲
多巴胺作用 1 亚克力 65x43x45cm 2014
这种关注材料自身特性的潮流在青年雕塑家卢洪新的作品中得以展现。作为广州美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卢洪新对工业时代的新型材料“亚克力”(俗称有机玻璃)进行了系统的物理研究,通过掌握该材料新颖、独特的材料语言和先进的工艺技术,进行实验性的雕塑创作。
事实上,亚克力在雕塑领域的运用由来已久。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俄国构成主义雕塑家瑙姆·加波与匈牙利艺术家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已初步对亚克力材料进行创作尝试;到了六七十年代,亚克力材料又出现在极简主义艺术家克莱格·考夫曼和美国装置艺术家路易斯·尼维尔森的作品之中。这样一个被西方人涉足已久的领域与这样一种被反复利用的材料,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没有太多深化的空间,然而青年雕塑家卢洪新却通过其近三年的研究和创作,开拓了此领域大片的处女地,重新定义亚克力材料的艺术属性并创作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为雕塑界带来了一缕清新的气息。
http://ww4/large/6c812a29gw1exibvpgdd0j21kw11xe81.jpg
▲
多巴胺作用2 亚克力 50x30x35cm 2015
一个人最难改变的是自己的习惯,一个民族最难摆脱的是其思维惯性。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中国人重‘是什么’而不重‘有什么’,故不重知识。”简而言之,中国人遇事或物,总习惯于判别其“属性”,即“是什么”;对于此事或物的“结构和组织”,即“有什么”缺乏研究的态度,从而也导致了研究方法(逻辑)的缺失。冯老先生认为:“中国仅有科学萌芽,而无正式科学,其理由一部分在于此。”这种“不重知识”的态度是立在所有材料雕塑家面前的一堵墙。
还有一种思维的惯性是卢洪新曾经遭遇的,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讲——“在实验开始的时候,我经常以已往的造型经验对亚克力进行摆弄,而忽略了其自身特性,这对进一步解放材料造成了困难。”这是一种“我”与“非我”(即主体、客体)未分的状态——“我”并未意识到“我”(主观)的存在,故未能意识到“非我”(客观)的存在。逻辑混乱的中国式思维很容易会掉入到这种误区中。
http://ww3/large/6c812a29gw1exibwxqz43j21kw11xh75.jpg
▲ 镜·殇 亚克力、不锈钢 100x36x100cm 2015
卢洪新对上述的两种惯性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转化为实验。他运用包括激光切割机在内的多种机器,对亚克力进行切割、雕刻、打磨、抛光、热成型等各种加工。正是这种“形而下”的实验,一点一点地将材料所潜藏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呈现出来,也一点一点地叩开了“形而上”的大门。
《多巴胺作用》是一件极富象征性的作品,它的整体既像人体内部的细胞,又像一种远古的生物,被作者所发掘的亚克力新形态在此各得其所,叙述着欲望和冲动划破平静的亢奋状态;平面状、针刺状和扭动缠绕的亚克力相互结合,将其前所未有的性格以一种稍显病态而又发人深省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果说《多巴胺作用》是一件较为纯粹的抒情作品,是作者个人情感体验的物质呈现,那么卢洪新的毕业创作《远方》系列与《镜》系列则是结合了亚克力的社会属性和当代文化语境的产物。“日常”是围绕在这两个系列作品中的关键词。现代风格的旅行箱与民国风格的眼镜代表的是题材上的“日常”,而亚克力早已被广泛运用的事实则是材料上的“日常”。有意思的是雕塑家引入了国画山水与太湖石的元素,并使用激光切割与层叠的技法,把亚克力代入到这两种元素中,从而使这两种元素加强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感;当作者把这种“被加工的存在感”再次置于旅行箱和眼镜所代表的“日常”之中时,观者便会不自觉地接收到这种“日常而荒诞”的图像信息及其背后所富含的意义——被挪置的文化概念及破落的文化(道德)传统。雕塑家同时也含蓄地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熟悉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在以一种“日常”的方式和手段改变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及道德标准。
http://ww4/large/6c812a29gw1exibxb9a3lj21kw1234on.jpg
▲
镜·境 亚克力 100x40x40cm 2015
卢洪新的雕塑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他的雕塑糅合了西方极简风格与东方造型符号的要素,消解了前、后工业时代材料与观念的代沟,在科学理性研究与美学感性思考的共同作用下,诠释了材料与造型、目的与结果的另外一种可能。作为以材料介入创作的雕塑家,卢洪新在亚克力雕塑创作中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已构建了一种属于其自身的创作模式;作为一个有欣赏与思考能力的观众,除了关注作品流露在外的视觉效果,也更应该从图像背后,借助艺术家的创作经验来理解当代背景下雕塑创作的思维模式,并以此反观我们现今的文化状态。
-------------------------------------------
注:【艺术家工作室】从材料出发——卢洪新的亚克力雕塑
选自《画廊》杂志2015年6月刊
撰文:张羽(青年雕塑家)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按钮把文章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更多艺术资讯请关注《画廊》杂志!
画廊杂志官方微信号:gallerymagazine
画廊杂志官方网站:www.53-gallery.com
画廊杂志官方微博(新浪):@画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