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演化、占星学 下

标签:
占星星座文化命理演化 |
分类: 量子占星主题杂谈 |
量子占星彭定轩/2014年版
阳光、风雨、春夏、秋冬——大自然的纯洁与恩惠无法描绘,
永远赐给人们健康和欢愉。
难道我不应与大地知性对话?难道我不是绿叶、沃土的一部分?
——亨利.梭罗《湖滨散记》
自古至今,总有许多人将世事万物的兴衰,归结为天意,认为冥冥之中,有一股无所不能的力量,谓之「神」,在操纵世事的变化。人类为了探求上天旨意,想方设法寻求「合理」的解释,找出表象变化的背后原因。
古今中外的人类思想,都具有强烈的动机,想要得知:「我从哪里来?」「为何而来?」「死后往哪里去?」在文明尚未出现的社会中,如此「形而上」的问题,通常是由「故事」及「传说」负责回答。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各个不同地域种族的文明,都有一套自我建构的说法,谓之「神话」。为了解释神话中,不同角色与情节发展的因果结构,自然又会产生出此结构是如何生成的理论学说,随年代发展,演变成为宗教。无论是佛教、回教、祆教、基督教,其教义中都记述了宇宙的结构,好让信徒们在上天堂或下地狱时,皆有路标可循,不致迷路。
只要是能提出让人类对于不确定的未知,足以「安心」的方案,无论宗教、神话、传说、习俗、自然现象,都可能成为一种信仰系统。古代人认为太阳及月亮,逐日逐月对人类发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进一步赋予日月星辰某些象征意义,将其视为神祉来崇拜,也理所当然。
现代占星学的萌芽,始自公元前三千年的西亚「两河流域」文明时期,当地住民是以「神性膜拜」为主要思想,苏美人开始使用楔形文字,为天空中聚集的星群命名,并记录一些天文现象。
后来巴比伦人发明了几何计算,把天空圆周画为360度,并依月亮通过的区域,分为17或18个大小不等的区域。到了后期,才把太阳运行通过的轨迹「兽圈」,也就是依循着黄道带,将天空分为十二个大小相等的区域,成为现今的黄道十二星座。现代占星学中的星座名称,如金牛座、狮子座、天蝎座等,均可追溯至此文明期。
到了古巴比伦和亚述文明,人类更形成了一种观念,将天体运行视为神的意志,天体位置对于人世间的兴衰变化,有着「因果性」及「决定性」的影响力。之后逐渐演变成,将肉眼所观察到的七颗行星,以自身文化所尊崇的神明为名,赋予每颗行星特殊的神性来作演绎,把神明意志与行星运行间,建立起奥妙的「同时性」。
此种「天上如是,地上亦然」(as above so below)的相感关系,彰显自古以来,人类就明白我们根植于自然世界,不可分离出来。古代文明之宇宙观,将人和自然万物视为「同一整体」,为满足发达人脑「预知将来」的需求,西洋占星学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