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的逻辑 之十一

标签:
占星彭定轩星座命理逻辑 |
分类: 占星学与逻辑、心理学、练金术 |
占星的逻辑
量子占星/彭定轩2013年版
1965年在法国,有位高龄90的老妇人卡门特,因年老无依生活无着,于是她找到一位年纪47岁的律师,双方达成一项协议,她将居注的房子卖给他,付款方式是每个月帮她负担生活津贴,直到她去世后,房子就归律师所有。
这位律师想说,当时法国女性的平均寿命还不到70,这位老妇人的年纪已经超出二十几年了,随时可能蒙主宠召,这门交易最多十年内一定可以完成。
但十年后,律师先生准备另作打算了,因为卡门特太太度过了百岁诞辰,且还十分健康毫无病痛,她自认还可活上两三年。没想到十年后,她居然过了110岁生日,靠的还是律师支付的生活津贴,但律师已经67岁了!
又过了十年,到1995年时,律师的期待终于结束了,但并非原本预期的,而是律师自己在77岁时,告别尘世先走一步!而卡门特太太还活着,直到1997年才蒙主宠召,享年122岁!
生命都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人一定会死」是必然性,「什么时候走」则是偶然性,要视当时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状况,谁也说不定。任何人的人生历程和寿命长短,都是永远难以断定的,但如果把群体人类的资料搜集起来,并做整体的统计分析时,其中就会浮现某种「模式」出来。
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并不会像自然界一般,总是按着定律、法则来行事,而是有时很有条理,可以准确预测行为跟结果,例如平常日的尖峰时间,一定会有大批上班族及学生挤在路上;而在非上班日时,可能有些人要工作,有些人参加活动、有些人出门踏青、有人些在家休息,行为模式显得杂乱无章,完全不可预测。
由人类群体组成的复杂系统,一定同时兼有这两种性质,在某时间点上,有些人具有条理,呈现「复杂但有系统」的行为;有些人较无条理,呈现「完全随机」的行为,而行为模式还会随时间而改变。
统计群体中的每个人,虽然乍看都是各自随机行动,却经常显示出「一致」而「可预测」的群体行为,似乎是「有意识」地追求同一目标。譬如尖峰时间的通勤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人、批判时事的异议份子等,都会制造出「相对应」的群体现象:造成交通阻塞、市场恐慌崩盘、网络发烧的群众议题等。
像更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例如极端的地区气候,如干旱、洪水、飓风、热浪等现象,都可看作是无以数计的「水分子」和「空气分子」,以海洋、云朵、水气和大气等型态运动,造成的「群体效应」。如果再把人类的集体行为,「全球工业化」的因素加入,就会造成「全球暖化」的「突发现象」,而这种集体运动的后果,在一百年前还是人类无法想象及预料的。
无论是生物还是地球,在「系统化」和「随机化」的两种极端之间,所出现的行为模式,介于百分之百「可预测」的完全秩序,和百分之百「不可预测」的完全随机间。透过历史观察可发现,单一个体的行为处于中间地带,在某种范围内,的确有某种生命的「共通模式」。
因此,包括占星在内的命理系统,在针对个人命盘分析预测时,都不能忽视其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种族、教育背景,给予个人的影响及型塑力,而只依据个人经验、传统理论、复杂技术及书中的数据等,任意论断当事人一定「是如何」或「会如何」。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活在集体意识之下的单一个体,无法单凭个人力量生存,不能单靠个人意志行事,而是与周遭生存环境「相互影响」,形成某种「创造」与「回馈」的作用。
哲学家康德说,「每个人都是随着自己的意向追寻目标,此目标通常与其他人的目标相反,然而个体和人群就像跟随着某条「引导之绳」,朝着一个符合自然,但对每个人都属于未知的目标迈进。所有人都努力去助长这个目标,即使他们从不看重这个目标,甚至从未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