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与心理学 之三

标签:
哲學占星星座心理學彭定軒 |
分类: 占星学与逻辑、心理学、练金术 |
占星与心理学
量子占星/彭定轩2013年版
自信而不迷信,自己才是自己的坐标【巴纳姆效应】
敬启者:我将如此评断你:「你不只希望受到他人的喜爱与敬仰,也喜欢批判自己,虽然你的性格有些缺陷,但一般来说你都能设法弥补。
你有着惊人的潜能尚待开发,你外在表现的强硬与自律,让你感到不安与忧虑,有时候你会怀疑所做决定的准确性。你喜欢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在受到限制与桎梏时,会感到不愉快。
你为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不会接受旁人没有根据的言论,你认为对他人太过坦率,是不明智的。有时候你表现外向,为人和蔼可亲且开朗,有时候却又内向多疑而谨慎。在某些情况下,你的愿望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请从0分—完全不符,到5.0分-完全符合,对以上报告做出自我评分。

二十世纪中,心理学家巴纳姆(Bertram Forer),做了一个实验,他将各种星座杂志中的人格解说,收集拼凑出一篇报告,寄给受访者,使人相信这是他专为个人打造的内容。受测试者平均给出了4.3分,代表认同率高达86%,巴纳姆在数十年间重复了近百次相同实验,每次都得到近似的结果。
若您不看解说,请问会给几分?
像这种「放诸四海」皆准,一般性的人格分析描述,在经多次科学实验证明下,得到如此高的认同度。正显示了无论是何人,都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且概括」的人格解说,准确勾划了自己的特点,相当符合「自我认知」,这就是著名的「巴纳姆」效应。
这个实验乍看之下,似乎揭穿了许多真相,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界总以「巴纳姆」效应,作为质疑、攻讦和反对各种「Fortune-telling」的理论工具,包括占星、塔罗、手相、面相、水晶球在内,将其贴上骗术、催眠、伪科学的标签,盛行于东方的紫微、八字及卜卦,在这种检视标准下,也无法幸免。
当然,将人分成A、B、AB、O四种的血型人格学(加上性别分成八种),与心理学上依据不同理论,设计出的人格测验(诸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所划分出来的各种人格理论(诸如六型人格、九型人格、MBTI 16型人格),更在「巴纳姆」效应之下,自不待言。
心理学界将其解释为一种「确认偏误」,亦即我们一旦「不设心防」,开始接受针对自己的描述,就会将所得到的信息,解释成既合乎原有「信念」,也与旧有「世界观」相符的倾向。凡是抵触「既有观点」的新信息,便会自动将其过滤,「不自觉」排除不符的部分,自发性「对号入座」。
相对地,如果我们基于文化教养、种族差异、宗教背景或政治立场,或其他的「教条」下,对外界人事传达的讯息,已有所排斥与防备,便会预先产生质疑与检视,视不符自己信念、思想、信条、信仰的人为「异教徒」。
如此一来,每个人思想机制中那把「既定的标尺」,对于任何通过标准的新信息,无论是否符合,都会被视为违反既有信念与真实经验。自动将其过滤,同样不自觉地,排除「符合」的部分,将「婴儿连洗澡水一起倒掉」。
可以说是,大多数人的思想与认知,随时在过滤及评估外在的人事物,是在「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深层信念的主导下作用,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在「迷信与铁齿」的两极间摆荡。但在「你创造自己的实相」的法则下,世上没有任何力量,比自己的信念更具说服力。
我们都会发展出自己的独特信念,创造出个体化的行事准则与规范,投射到外在世界,制造出生命经验,吸引来生命事件。我们都将外在世界当做一面镜子,从生命际遇中得到「回馈」力量,藉以看清自己的真实信念,更强化了原本的人生观,就像两面镜子相互映射,永远在外界看到内在的镜像。大部分人仍困惑于虚幻的镜像,不知何从。但少数智者已摆脱镜像,开始追寻本体的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