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先心病可否自愈需正确看待
(2012-04-12 10:30:41)
标签:
乐氏通道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先天性畸形心肺功能先心病患儿 |
分类: 小儿心脏病 |
在我国每年约有10万例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出生。在这些病例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乐氏四联症等四类疾病占有绝大比例前三类疾 病属于比较简单的先心病,手术(或介入)疗效良好,纠治后小孩一般跟常人无异。除去法乐氏四联症不可能自愈之外,其他三类疾病中还有一定比例的患儿具有自 愈可能,不需要任何药物及手术的干预治疗。对此专家强调,宝宝先心病可否自愈需正确看待。
能够看到自己的先心病宝宝能够自愈,这恐怕是宝宝父母最高兴的事情了,不过我们也要客观、科学地看待这些简单先心病的自愈问题。
房缺、室缺和动脉导管未闭虽然是小儿先心病中的简单病种,但是它们也有详细的分类,房缺一般可分为五种类型:卵圆孔型、继发孔型、冠状窦型、静脉窦 型和共同心房型;室缺则可分为膜周型(又称室上嵴下型)、漏斗部型(又称室上嵴上型、干下型、肺动脉瓣下型等)、肌部型、房室通道型(又称隔瓣后型)、混 合型等五类;动脉导管未闭也有五种类型:管型、窗型、漏斗型、哑铃型和动脉瘤型。这些分类对于宝宝家属而言很难理解,但是他们可以据此对宝宝的先心病有些 粗浅的了解。
有可能自愈的先心病分类
①房间隔缺损:卵圆孔型、继发孔型(直径小于5mm)。
②室间隔缺损:膜周型(直径小于5mm)、肌部型(直径小于5mm)。
③动脉导管未闭:管型(直径小于4mm)、漏斗型(直径小于4mm)、哑铃型(直径小于4mm)。
对于刚刚出生1个月内的宝宝,如果超声检查发现存在房间隔缺损(直径小于4mm)或/和动脉导管未闭(直径小于3mm),这通常都是胎儿循环没有及 时关闭的表现,很有可能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就会关闭,此类情况自愈的几率最大。如果存在室间隔缺损,则肯定为异常情况,若缺损较小且位置符合上述自愈指 标,可在三个月及半岁时复查心脏超声,不能排除其自愈可能。若缺损较大,宝宝则在今后一段时间容易出现肺炎、心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应及早到专业医院 进行就诊随访。
不可自愈的先心病不可存侥幸心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在能够自愈类型之列的其他简单先心病,宝宝家属不应心存侥幸心理,一味拖延,期望有奇迹发生。以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为例, 此种先心自愈的几率非常小,且长期存在会波及附近的主动脉瓣,主动脉无冠瓣会脱嵌到室间隔缺损之中,时间如果再久些的话,甚至会进一步引发主动脉关闭不全 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此类室缺应该一旦发现,就要及早手术治疗。
可自愈先心病需区别看待
对于能够自愈的简单先心病,我们也应该有区别的看待,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一旦自愈,重新开放的几率就非常低,这与它们自身的解剖结构有密切关 系。而室间隔缺损的自愈就不一定了,对于有自愈可能的膜周部室缺而言,如果室缺直径较大,其周围常附着火山口样纤维增生,或三尖瓣副瓣遮挡,这种情况我们 叫做假性室隔瘤形成。
在心脏超声检查报告中,我们常会看到:“室缺基底部直径8mm,假性室隔瘤形成,分流口3mm”之类的专业术语,这句话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室缺本身的直径是8mm,由于纤维组织和三尖瓣的阻挡,使得左向右分流的血液只有3mm宽。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假性室隔瘤形成是室缺自愈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指标。因为即使假性室隔瘤完全覆盖了室缺,没有分流存在,也 不能排除今后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室隔瘤破裂,室缺重新开放的可能。另一方面,假性室隔瘤的形成有赖于三尖瓣的参与,如果有过多的三尖瓣组织参与形室隔瘤,则 有可能引起三尖瓣返流等不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