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事亲须养志”古文阅读

(2011-10-10 20:49:15)
标签:

曾子

鲁国

侍奉

酒肉

奉养

教育

分类: 试卷中心

【原文】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①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②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③养曾皙④,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上》)

 

【注释】

① 守:指持守其身,使其不陷于不义。

②失其身:指亏其身,陷于不义,辱其亲。

③曾子:即曾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④曾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孟子说:“侍奉谁为最大?侍奉父母最大;持守谁为最大?持守自身节操最大。既不失自身节操又能侍奉好父母的,我听说过这种人;丧失自身节操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没听说过。谁不侍奉(长者)?侍奉父母是侍奉的根本;谁不该坚守(节操)?但坚守自身(的节操)是坚守的根本。

    曾子奉其父亲曾晳,每餐有酒肉。撤除食物时,必定要问(剩下的酒肉)给谁;父亲问有无剩余,必定说‘有’。

    曾晳死后,曾元奉养他的父亲曾子,每餐也有酒肉。撤除时,不请示剩余的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剩余,回答说“没有了”,将以剩饭下顿再进奉父亲。这叫作口体奉养。曾子那样可以称为奉养父母的心意。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点评】

    本文中,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而非养口体。诚哉斯言!生命无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健康完整的身体,我们除了要好好爱惜,不做伤身害义的事情之外,还要懂得感谢父母。由此看来,守身和事亲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开。事亲除了奉养口体之外,最重要的是养志。人非禽兽,不是吃饱喝足就够了,人有志趣理想,其重要性往往超越饮食饱暖,君子可以为了学习而废寝忘餐,为了取义而舍弃生命。为人子女的如果侍奉父母时,只能照顾到饮食饱暖,而忽略了父母的志趣理想,怎么能叫做孝呢?

    曾子奉养父亲,必有酒肉,这是物质上的口体之养。酒肉要撤,一定问父亲要给谁?这是尊重父亲的承欢之心。父亲问还有没有酒肉,一定说有,因为父亲会这么问,一定是想要给人。曾子一定回答说有,这就是怕父亲失望的先意之心。饮食小事能这么做到,其他的理想大业应该也可以承欢先意,做得很好,这才是养志。曾元养曾子,只有口体之养,而不能养志,这不能算是孝。

 

【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亲为大(    )      ②守之也(    

③将以进也(    )    ④则可谓养也(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事孰为大               B.(酒肉)将彻……

C.必请所与               D.问有余,曰“亡矣”

3.下列句子都属于倒装句,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吾未之闻也

C.宋,何罪之有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②守身,守之本也。

③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5.孟子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他认为对于“事亲”来说,怎样做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孝”?

6.读了本文,你打算如何孝敬父母?请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

 

【参考答案】

1.①侍奉,赡养 ②根本,实质 ③再,又 ④心意,意愿

2.A (B.彻,通“撤”  C.与,通“予”  D.亡,通“无”) 

3.B(“未之闻”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提于动词前;ACD都是疑问句宾语前置)

4.①侍奉谁为最大?侍奉父母最大。②坚守自身(的节操)是坚守的根本。③像曾子那样,就可以称为奉养父母的心意了。

5.本文中,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他认为:事亲则应养志,而非养口体。

6.趁父母双亲还健在,好好地孝敬他们,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做到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意近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