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谷中百合
谷中百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68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书法与日本平假名的产生

(2013-10-18 14:13:49)
标签:

王羲之

日本平假名

书法

文化

分类: 杂谈
王羲之书法与日本平假名的产生
  刘永涛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王羲之书法和日本平假名之间的异同,阐述了日本平假名的创制与王羲之书法的重要影响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王羲之书法;日本平假名;影响 
  引言
  日文假名由平假名和片假名组成。草体的假名叫平假名(主要拼写日本语),正体(楷体偏旁)的假名叫片假名(主要用以拼写外来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组合,便成了词。平假名的变化写法大量运用草法,故平假名的书法亦称草假名。在假名创制之前,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日本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歌总集《万叶集》等,都是借用中国的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记录日本语言的。这些汉字被称作万叶假名。日本文字是在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中国中晚唐时期)创制出来的。在我国的唐代,中日文化交流频繁,日本留学生吉备吉真、学问僧空海等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他们为日本文字的产生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不少学者认为“在文字方面,留学生吉备吉真采取汉字楷体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学问僧空海利用汉字草书,创造了平假名。这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便形成了日本文字。”[1]同时,空海的书法深受我国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影响,所以,日本平假名的产生与王羲之的书法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仅就此问题略作阐述。
  2王羲之书法对日本平假名创制的影响
  2.1中日文化交流为平假名的创制提供了契机
  在日本“大化”革新前后,日本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不断向唐朝派出大型使节团。这些使节团少则一两百人,多到五百余人。当时,中日双方都十分珍视两国的友好关系。日本天皇在任命遣唐使之后,不仅循例召见,而且晏饯赐歌壮行。唐王朝也热情接待使节团,皇帝往往亲自接见。日本留学生、留学僧如空海和吉备吉真等都留在中国多年,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学有所成,归国后得到重用,对传播中国文化,推动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唐朝的鉴真大师(公元688—公元763)历尽千辛万苦,于公元754年2月东渡日本,在那里讲经传道至死。鉴真大师和一批学有专长的弟子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以及建筑、雕刻、雕塑、绘画、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公元八九世纪,日本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制度都明显受到唐王朝的影响。中国的文学、书法、美术、工艺、建筑、服饰、烹调、坐具以及历法、节日等在日本风行一时。中日文化交流为日本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字和书法,创制日本假名文字创造了条件。
  2.2王羲之书法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为平假名的创制奠定了社会基础
  在唐朝,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备受尊崇。“唐太宗……特好羲之之书,悬重赏募集之;天下所有王羲之墨迹,无论真伪,悉收罗之,命虞世南、褚遂良详加鉴别,定其真伪,分别收藏于御府,达二千二百九十纸之多。”“‘兰亭序’入太宗秘库之后,乃选群臣之善书者临摹之,以为赏赐近亲、功臣之用。受此赐赉者,遂引为无上之光荣。”“凡欲致身仕途,以求荣达者,必先临摹‘兰亭’以趋时好。”[2]由此可见,王羲之书法在唐朝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日文化交流又为王羲之书法在日本的广为流传提供了条件,从而为平假名的创制奠定了社会基础。
  在奈良时代,日本全面吸收中国唐朝的文化,书道也不例外。“在日本的社会中,知道汉字,尤其是清楚古代、近代汉字的人,都被认为是有教养的人,即使在明治维新以后浓厚的西方色彩的社会中也不曾改变。”[3]“日本过去的文化界,程度愈高,使用汉字的数量愈多。”[4]这种社会风气推动了日本书道的发展,练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当时,在大学寮里设有书法博士,教学生学习中国书法。鉴真东渡,带去“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使“二王”书法在日本广为流传,遣唐僧和遣唐使回国时也带回了大量的王羲之手迹,这些为日本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产生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等著名书法家。现今日本的东大寺献物帐内收藏的二十卷书法集中,大部分是王羲之的真迹。古代日本人尊王羲之为“书圣”,他们认为王羲之书法入木三分,故日本人也将书法称作“入木道”。日本平安时代尚优美、典雅、流丽的审美风格,王羲之书法作为中国南派书风的代表,正具备了这种特点,所以能为日本平安朝的贵族所推崇,王羲之典雅的笔风博得越来越多的日本人的喜爱。日本天平年间光明皇后曾临摹王羲之的《乐毅论》,日本正仓院内收藏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曾作为光明子与圣武天皇结婚的随身嫁妆。“自从空海、最澄等学问僧入唐朝带回唐风书法之后,日本人所接触到的就是以王羲之、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正统书风。”“早期日本书法既奉王羲之为圭臬,那么行书草书作为书法的代表完全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5]王羲之书法在日本备受尊崇,而且空海和尚创制的平假名也具有一种与王羲之书法风格相似的连绵、飘逸的气质。笔者认为,平假名的产生受着王羲之书法风格的直接影响。
  2.3王羲之书法对空海的深刻影响为平假名的创制提供了直接条件
  日本书道史上的“三笔三迹”被日本人尊为书法圣人。“三笔”指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其中最出色的首推创造了平假名的空海和尚。空海的汉学造诣很深,编撰了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篆隶万象名义》(30卷),并存有墨迹《风信帖》。空海在唐朝学习回国后,带回大量文化典籍,对沟通中日两国文化和推动日本汉文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仿汉字草书制定了平假名,吉备吉真取汉字偏旁制定片假名,自此,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
  空海曾随遣唐使来中国居住、求法。他本人爱好书法,尤喜王羲之的书法。“空海回国时除带回大量典籍外,还带去王羲之的‘真迹’和《圣教序》等书迹。”[6]他本人也成为王羲之书风的推广者。空海借鉴王羲之的风格、颜真卿的笔法,另加上自己的独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笔法,被奉为“入木道”(书道)的开山祖。日本书法家神莫山等曾评价过空海的代表作《灌顶历名》《风信帖》,《灌顶历名》“这件作品中,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体格,像错综复杂的乱麻纠合在一起,感觉丰富的笔触,明确体现了空海一直孜孜以求的那种书姿。”“《风信贴》体现了王羲之的优美书风,历来被誉为空海的代表作。”“从总体上看,空海主学王羲之的优雅流丽。”[7]由此可见,虽然空海是汲取他人特长而自成一家的书法大师,但他本人受王羲之的影响是深刻的,他承继了“二王”风骨。中国唐朝汉字书法以王羲之为正统,是典型的行草书风格,空海采用汉字草书创制平假名的时候,应该会受到王羲之草书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平假名的创制与王羲之书法有着必然的联系。
  3王羲之书法与日本平假名的共同点验证了这种影响
  3.1二者的曲线式布局相似
  从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十七帖》《初月贴》中,可以看出他创造了一种连字分组的行款方式。即不仅把笔画相连的几个字构成一组,同时通过仰俯相应、姿态相贯,使几个笔画不相连的字结成感觉上的一组。这种行款方式体现了动态的曲线式布局,字体风姿绰约,遒劲华美。在单字结体上,王羲之采用了内包式圆形体势,改变了以往草书的方势和直线式布局,这在当时中国书法界是前所未有的,是他的独创。而假名书体的特点是笔画简单,造型简练,尤为突出的是假名书体具有曲线多,带有圆形的特点,这和王羲之草书的曲线式布局是吻合的。
  3.2二者的书体线条风格相似
  王羲之的草书体现了一种线条美。“二王的姨母、丧乱、奉橘、鸭头丸诸帖……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表现出人的种种风神状貌,‘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生’,从书法上表现出来的仍然主要是那种飘俊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8]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王羲之草书线条凝重流畅,沉着饱满,格调清新,曲线遒美流转,折线劲健挺拔,点画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假名作为一种文字,其笔画的组合、穿插具有明显的线条感。假名文字和假名书法线条圆浑、流畅、跌宕、洒落,用笔顿挫,立体感、节奏感强,在婉约中透出刚健之美,在线条风格上与王羲之草书线条的风格是极其相似的。
  3.3二者的字体走势相似
  日本平假名字体的基本走势,笔画的起转承接等运笔顺序、笔画和字体的组合穿插等与王羲之书法字体的走势基本一致。在平假名中,我们甚至可以直接找到不少与王羲之书法相同或相似的字。这些字体不仅在走势上与王羲之书法的走势一致,而且在字体形态上有的也基本一致,这些都为平假名受王羲之书法的影响的论点提供了直接证据。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王羲之的书法符合日本平安朝的审美风格。古代日本人以中国草书为依据,创造了一种具有连绵、飘逸气质的具有书法美的假名。这些,我们可以从平假名和王羲之书法的共同点中看出。所以,笔者认为,日本平假名的产生与王羲之书法的影响分不开,平假名应是在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参考文献
  [1]李培浩.中国古代史纲要(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01).
  [2]陈彬.中国文字与书法[M].湖北:武汉市古籍书店复印,1982,(42).
  [3]李月松.现代日语中的汉字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48).
  [4]梁容若.中日文化交流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6).
  [5]陈振濂.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论杨守敬对日本书法的贡献[J].文史杂志,1987,(2).
  [6]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5).
  [7]刘晓路.日本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61).
  [8]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o4).
  
  王羲之书法与日本平假名的产生(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