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书笔记摘抄(一)
(2016-03-09 10:57:19)
标签:
教育反思文化 |
分类: 读书心得 |
《爱弥儿》读书笔记摘抄(一)
序言
卢梭在哲学上,他主张“自然神论”和人性本善;在社会观上,他强调社会契约论;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自然人,让孩子得到自由发展。
卢梭还主张让儿童接受劳动、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让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支配,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得到幸福。
第一卷
一、
任何事物在最初被造物主创造出来是都是完美的,一旦经过人类加工之后,就会变得破败不堪。
你要趁早构筑一道围墙来保护孩子的心灵。或许,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栅栏必须由你来安。
只有培育,小树才能发芽;只有教育,孩子才能成长。
我们天生脆弱,所以需要别人给予我们力量;我们天生无助,所以需要别人给予我们帮助;我们天生愚昧,所以需要别人教我们如何辨别是非。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让我们弥补天生的缺陷。
教育的方式一共有三种:来自自然的教育、来自人的教育和来自事物的教育。自然教育指的是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自身发展,人的教育指的是别人对这种发展的干预,事物的教育指的是我们从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物那里所获得的经验。
可以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赖于这3位老师。如果缺少了这3种教育中的某一种或者这三者之间发生了冲突,那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他的成长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满意。
如果这三种教育能够和谐共存,那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他也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一个人在同一种环境下呆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尽管不是天生的,但这种习惯仍会越来越强。……说白了,教育就是一种习惯,只有与天性相符合的习惯才称得上是“自然”。
好的社会制度能使人改变自己的天性,让他的存在由绝对转化为相对,让他由独立的个体变为共同体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人身处社会中,却将个人的情感放在第一位,在这种矛盾中,它是无法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的。
一个人在自身欲望与对社会的责任之间犹豫不决,这会使他既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无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他既一无可取,也无法对别人做出贡献。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规范言行使其一致。选择自己应该做的,并且积极地去实施。
培养一个自然的人是相当困难的,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事实上,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少做些事情。如果是逆水行舟,我们只要把握好方向,迂回前行就足够了;如果狂风骤起,可我们又想停留在原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抛锚。
我并不关心我的学生将来成了军人、教士还是律师,因为在他从事父母的只要之前,自然就已经教会了他如何认识自己的人生。我我唯一要教他们的技能就是:如何会生活。
我教出来的学生他不会是一个文官、武人或僧侣,而首先是一个人。他会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种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也无论对方是谁,他总能坚持做人的本分。他的地位无可动摇,他将始终如一地处在他原有的地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