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研究研修课评议

(2023-03-07 21:03:11)
标签:

课题研究

学科育人

研修课

评课

分类: 课题研究

读懂瞎子阿炳的艰难人生   品味“二泉映月的凄凉之美

——兼谈唐琴老师的课题研修阅读课Sad but Beautiful

英语课题组长    虞全保课题研究研修课评议

唐琴老师承担英语组市级课题《初中英语学科育人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基于学科育人的英语课堂深度教学策略”的研究任务。围绕这个子课题,唐老师早在上学期就选定Sad but Beautiful这个文本作为执教内容,备好课后疫情爆发,不得不延至本期才开展教学。Sad but Beautiful这篇短文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谈起,引出对瞎子阿炳的悲惨人生的讲述,最后介绍阿炳在音乐方面的巨大成就。唐老师选择这个语篇作为课题研修课,堪称智慧,因为该语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最好素材。

听完课后,所有观课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唐老师为这一节课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精致美观的课件,规范新颖的教学设计,详尽周到的课堂任务单,无不显示出教者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唐老师的课一如既往地个性鲜明,气氛活跃,激情澎湃,活动丰富,评价多样,结构完整。课堂上许许多多有创意的环节,令人耳目一新,观之赏心悦目。唐老师工作精神令人感动,是我个人学习的榜样。

纵观全课,唐老师围绕“读懂瞎子阿炳的艰难人生,品味二泉映月的凄凉之美”展开教学,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概括起来,本课至少采用如下的育人策略,达成教学目标。课题研究研修课评议

一、通过课堂活动育人

本课活动特别丰富,有听中国古典名曲谈个人感受、请学生上台献唱、听二泉映月答问题、看视频了解阿炳、跳读找段意、扫读完善思维导图、看图复述阿炳的故事、制作填写阿炳的信息卡、上台汇报讨论结果等系列活动。不可否认的是,只要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就或多或少地能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水平、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制作阿炳的信息卡,既是对整个文章内容信息的一次再运用,同时,当所有关于阿炳的“父母先后离世、疾病折磨导致双目失明、生活艰难贫困潦倒而音乐成就却这么大”的这些信息集中在一起时,学生又会自然而然升起对阿炳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育人也就在其中了。

二、通过课堂评价育人

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的进步和成功,保持并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唐老师的课特别注重采用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来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习动力,从而达成育人目的。例如,课前,唐老师在课堂上画好一节节的台阶,在台阶的最上端粘贴一面红旗,台阶的最下端是8个小组的编号牌。每个小组成员只要参与课堂,便代表本小组上一个台阶,最先拿到红旗的小组将获得奖励。这样的评价设计,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渗透了小组合作精神的培养。此外,唐老师激励性的课堂评价语也是课堂的一大特色。当老师说“I like your answers”时,孩子该是多么开心呀。

三、通过问题讨论育人

阅读教学既要通过阅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引导学生领悟语篇的主题意义,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读中活动中,唐老师通过跳读、扫读等方式,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回答问题、补充思维导图、复述阿炳的故事等阅读任务带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上,还谈不上“深度教学”。读后环节,唐老师安排了两个综合性活动:一是制作ID Card Of Abing,另一个是小组讨论:What can you learn from Abing?这个读后环节的安排,把英语阅读教学引向深入。尤其是小组讨论活动,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引导学生从阿炳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各小组上台汇报的情况来说,目的基本达到:学生说出了We should never give up.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等经典句子。

四、通过作业设计育人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深入理解作业评价的育人功能。把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本节课,唐老师设计了两个作业任务:一是写一封电子邮件给笔友,介绍阿炳及其音乐成就;另一个是用英语讲述更多的中国文化名人的故事。第一个作业是对文本内容的再运用,难度不是很大,特别适合全体学生完成。第二个作业是让学生“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对文本题材的合理拓展,难度加大,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两个作业都将语言运用和价值观的引领紧密结合,体现了英语学科的育人特色。

总之,唐老师围绕文本的主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几乎处处体现教者的育人匠心,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题研修课。课题研究研修课评议

此外,通过观摩唐老师的这节课,我产生了一些疑惑,引发了一些思考,分享如下,并求教各位同仁,敬请批评指正。

1. 教学目标是否有必要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层面来拟订?

2017年高中英语新课标出台后,全国各地的教研员指导的优质课教学设计,几乎都是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描述教学目标。后来,广大一线老师纷纷效仿,各级各类赛课均采用这个模式来叙写教学目标。令人奇怪的是,无论是2017年版高中英语课标,还是2022年版义教新课标,书后附录的教学示范案例,无论是单元总体目标还是课时目标,均未发现类似的“四维”目标模式。例如,义教新课标中案例8是一个语篇阅读教学设计,其教学目标叙述如下: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获取探险队南极探险的基本信息(如人员、时间、位置、经历、感悟等),梳理、概括探险队所遇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办法,借助可视化图形呈现结构化知识;

2)基于结构化知识,描述探险队所遇困难和解决办法,分析、推断探险队得以克服种种困难的深层原因;

3)分析、评价探险者的行为和观点,推断探险队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不仅要有优秀的个人品质,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4)模拟采访南极探险者,完成答记者问,并为给Teens Junior杂志撰写新闻报道做准备。

显然,课标研发专家希望一线教师以这种方式叙写教学目标。不宜采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来叙写目标,而宜采用整体融合的方式描述教学目标,原因至少有:“四维”目标叙写方式有犯教条主义之嫌,与早年专家们批评的“三维目标”叙写方式如出一辙;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本身为一个整体,不宜割裂为四个方面;分四个方面叙写目标给老师带来操作难度,为了凑齐四个维度,教师不得不生拉硬拽夸大教学目标,导致目标最终因不能达成而成为“空头支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所体现,可能有的可侧重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的课偏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的课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的课侧重思维品质的提升等,面面俱到的课毕竟是极少数。

具体到本节课,如果整合一下唐老师教学设计上的目标,形成如下目标,是否可行?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通过略读、跳读等方式,获取有关阿炳的相关信息(姓名、出生日期、家乡、父母、音乐成就等),理解段落主旨与细节信息的关系,并借助信息卡整合上述信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

2)借助图片复述阿炳的故事,聆听“二泉映月”二胡曲,体会乐曲的凄美,认识到音乐艺术无国界;(语言能力、文化意识)

3)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体会阿炳困境中永不放弃的精神。(学习能力、文化意识)

 

2. 作为语篇阅读课,怎样的导入是合适的?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英语阅读课。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读懂文本的内容,梳理文本的结构,挖掘文本的主题意义。阅读课的导入最好短平快,迅速激活学生的阅读图式,直切主题。本节课导入时间过长,在正式开展读中活动前差不多花了20分钟。这不仅冲淡了阅读课的味道,而且造成课堂推进前松后紧,重点问题时间不够,许多关键的精彩环节未充分展开,只能忍痛割爱,走马观花。例如,我们不妨这样导入:全班同学听剪切好的一段《二泉映月》二胡曲,课件出示问题:What’s the name of the music? Who wrote it?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课题Sad but Beautiful 直接进入读中环节。这样也许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开展像复述阿炳的故事、小组讨论等活动。

3.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教--评”的整体育人观念。“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 为促学促教提供参考和依据。

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有超强的目标意识,每个目标有对应的教学活动,且有对应的评价活动,以检验学生是否达成目标。简言之,所学即所教,所评即所学,教学评一体化。例如,本节课要达成“学生能够借助图片复述阿炳的故事”这一目标,可以设计如下活动:a. 读完全文后,在课件上展示六福图片;b. 分别抽六名同学看图说话;c. 结对活动,二生合作,借助六幅图片完整复述故事,并相互评价;d. 2-3名不同等级学生到前台复述(借助课件图片),教师根据反馈,相机点拨、评价学生的复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