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思旨趣

(2019-02-08 15:33:28)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煎药方法讲究先后,先煮黄芩黄连芍药,去渣后将阿胶烊化汤液中或烊化另兑,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煎,在汤液煎好去渣后纳入,方后注说“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

如果不按方后注的煎药先后顺序,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大承气汤是泻下剂,药简力专,只有四味药,按四个步骤来煎煮,如果不按步骤煎煮就不是效果打折扣的问题,会出现激烈的不良反应。

先煮厚朴、枳实,煮好后去渣,把煮好的水放入大黄再煮,煮好后再去渣放入芒硝,微一二沸,方后注特别说明:“得下,余勿服。”

这样的煎煮方法看似是经验累积,没有理法可言,如果我们不那么低估先人的智慧,深究下去,背后有深刻的原理,《易经》十分重视时位,万事万物处于时空当中,时空位置不同,万事万物的性质和特点不同。

六十四卦将人事物的变化分六个阶段,时表示人事物经由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至上爻六个发展阶段,位表示人事物所处在六个阶段的具体爻位。

易学描述位,用正不正来描述,如何养正守正行正是根基,修身正己有了根基之后讲究如何用时,《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着重学习,也强调用时,如何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是大学问。

一件事在最适合的位置用最适合的方法配合最适当的时机叫得时,卦爻有吉凶悔吝,在时上看,因为卦爻有的得时,有的失时,有的不得其时。

爻位是最好的,又中又正,假如时机不合,事情可能不按预期发展,爻位是最差的,如果得逢其时,最差的也会变成最好的。

时对成败得失影响非常大,孟子说夫子是“圣之时者”,知权达变,知时用时是儒家的重要理念。

时位还讲究中,中不仅仅指时间和空间的中间,更指事物人恰到好处的状态,是一种德性,非常难以量化,“叩其两端而竭焉”, 不是执在中间,而是任意恰如其分的一点,好像一杆秤,最大点和最小点是两端,只要秤杆平衡,两点之间的任意一点都可能成为中。

中医常说效不更方,中病即止,这里的中可以可解释为达到和可以,也可以解释为恰当、适合,跟煎药一样,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到处都在用正用时用中。

药物的先下后下反映不同的时空变化,不同时空影响药性,药性改变,方剂的作用力也随着改变,这是最基本的原理,最繁复的系统由最基本原理发展而成。

基本原理类似于数学公设,数学的推衍源于几个公设,再由几个公设一直发展到复杂的数学。不过,所有数学的公设可能都有问题,比如说A+B=B+A,先后顺序不同结果相同,事实上,先后顺序不同结果不同。

易学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不如数学公设精准,描述模糊不能测定,一定要放到具体时空具体分析,但数学公设面临不断的更新,不断否定,不断重建,易学原理却历久弥新,不断被事实印证。

这样看,《伤寒论杂病论》组方用药有基本的原理,如果用经验方来看待,失之偏颇,如果用现代形质化的视野来看,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往往有不得其门而入之感。

形质化也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最大问题在形质绝对化之后带来的各种偏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即使按照汉唐之后的视野来看还是隔了一层,宋明理学受印度文化影响,关注到人的内心世界,失去了恢弘的气度,看待世间的眼光偏向用理,用理简明的弊端是眼高手低,末流不得精细,走向粗疏而有狂妄自大的倾向。

外来文化只是看问题的一个方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立足根本,他山之石可以成为文明长河中的参考和借鉴,舍本求末则可能断掉自己文化的根,人云亦云,不知所云。

仲景是长沙太守,有丰厚的儒家学养,他生活的时代,社会文化主流是经学,两汉经学是先秦之学的余绪,用取类象比的方式阐述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元气学说的法则,这些理念和法则往往形成术数的思考,如孟喜京房的卦气学说,效天则地,构造一套广大精微的推衍系统。

《伤寒杂病论》以方书著称,绝对不是简单的经验积累,有系统的思考和严密的理路,组方用药背后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明底蕴,唐代大医孙真人也感叹其“寻思旨趣,莫测其故”。

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文物出世,其中有《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一卷,署名梁代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据《辅行诀》载,《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汤液经法》所载药味和方剂数应周天之数分三品和三类以应天地人三才之道,辩证设方有天人之学作为依据。

《伤寒杂病论》用药取法《汤液经法》,《辅行诀》说:“外感天行,经方(《汤液经法》)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在《汉书·艺文志》中,《汤液经法》列为经方十一家之一,《汉书》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为平。”

仔细比对,《辅行诀》和《伤寒论》同出异流,差不多是同时代作品,所记载的方剂也非常相似。

 

《辅行诀》方名

《伤寒论》方名

同异

小阳旦汤

桂枝汤

相同

大阳旦汤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加黄芪

小阴旦汤

黄芩汤

黄芩汤加生姜

大阴旦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加芍药

小青龙汤

麻黄汤

相同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相同

小朱鸟汤

黄连阿胶汤

相同

大朱鸟汤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

小腾蛇汤

小承气汤

相同

大腾蛇汤

大承气汤

相同

小勾陈汤

理中汤

理中汤,去白术加红枣

大勾陈汤

甘草泻心汤

相同

小白虎汤

白虎汤

相同

大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加生姜

小玄武汤

真武汤

相同

大玄武汤

真武汤

真武汤,加人参、干姜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根据五脏虚实补泻法则为基本原理,用药也源于《汤液经法》的五味配伍原理。

遗憾的是,二旦六神大小汤只是方剂的罗列,没有说明方意,从方名来看,大小四神源于二十八星宿观象授时的四神,大小二旦汤对应天地日月运行,《辅行诀》记载: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阴阳升降、金木交互,水火既济是阴阳五行学说理念,估计二旦六神大小汤跟五脏虚实补泻法则一样,有自己的一套理法。

五行和六气,唯一的差别在火,六气中,火有君火相火之分,君火以明,清静无为,是人身的主宰,用君主来形容,相火以位,守位禀命,动而可见,辅助君火,这样的作用好像钦差大臣,可以代表君主执行命令,定夺生死。

钦差大臣,有时成事,有时败事,如果欲念妄动,相火不安,败事居多,《内经》开篇警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主旨在让君火清明,君火清明则相火奉命行事,如果欲念过重,阴奉阳违,欲念勾动相火,五脏六腑功能紊乱,失衡的时候多。

五行治内伤,六气治外感,医家习惯用五行六气这个系统来看待人的生命,五行六气再跟金石草木性味联系起来,配伍成方对治身体各种状况。

有趣的是,《伤寒杂病论》详以六气六经体用辨虚实,《辅行诀》详以五行五脏体用辨虚实,两者互参,或者可以推知五行六气系统的理法方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禀五常
后一篇:五运六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