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贤下士

(2018-02-04 12:24:35)
标签:

文化

杂谈

教育

分类: 浩然正气

人才是兴业之本,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这个理念现在有,以前一样有,国与国之间不仅是经济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

不过,那时候的人才标准不是研发、维修、营销、管理、创新、服务之类的专业人才,首要的条件是有道。

道是一种玄妙又实用的理想状态,用现在的语境表述,有足够的眼光把握和分析世界的错综复杂,有足够的智慧梳理和剖析形势的来龙去脉,还有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应对各种困难的挑战。

《吕氏春秋·下贤》如此描述理想的有道之士:“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恳乎其诚自有也,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匆匆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迷乎其志气之远也,昏乎其深而不测也,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

对于这种“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的国宝级人才,贤明的君主看作是国家的救命稻草,没有这样的有道之士,国家会缺少长治久安的战略,会缺乏富国强兵的策略,不敢骄慢也不敢轻视。

战国初期,魏国是一流大国,魏文侯礼贤下士,大量招揽人才,向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虚心学习治国方略,政治上重用李悝、翟璜为相,依法治国,自主图强,军事上启用乐羊、吴起为将,针对魏国四处受敌的地缘条件积极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成为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淮南子》记载: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文侯曰:“段干木在,是以轼。”其仆曰:“段干木布衣之士,君轼其闾,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不趋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施千里,寡人敢勿轼乎!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尊,财不若义高。干木虽以己易寡人不为,吾日悠悠惭于影,子何以轻之哉!”

段干木辞退官职隐居在家,魏文候乘车经过段干木居住的地方总要起身表示敬意,仆人疑惑不解。

魏文侯看到的是段干木胸怀君子之道,自己只有君王的权势,段干木拥有高尚的德行,自己只是拥有财产。

魏文侯心里明白,地位权势比不上高尚品德,家缠万贯比不上正义敢直,也深深知道,有这样操守的贤士不愿意拿道德学问换取名利权势。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历史上,把有道之士当老师看待可以称王,尚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姜太公,武王尊为国师,为尚父,魏文侯礼贤下士,效法用师之道。

梁惠王比其祖父魏文侯逊色很多,当时魏国强盛,众多人才奔向这里,梁惠王几乎都没有把握住,错失了两位重量级人才。

一位是孙膑,孙膑和庞涓师兄弟的故事耳熟能详,“围魏救赵”,围攻的就是梁惠王的魏国,被围攻的首都就是梁惠王经营的大梁。

围攻后不久,南方的楚国又打过来,抢了不少地方,祸不单行,又有马陵之战,魏军中伏惨败,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马陵之战,楚国没有打过来,西边的秦国攻打魏国,而这次带领秦军的主将是另外一位错失的人才商鞅。

梁惠王错失孙膑有庞涓的因素,庞涓和孙膑是同窗,庞涓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暗地将孙膑请到魏国监视,然后捏造罪名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同门相残的悲剧。

错失商鞅跟梁惠王有直接的关系,商鞅是卫国人,在魏国的时候还没有在秦国封到商地,叫公孙鞅,也叫卫鞅,从小喜欢法家刑名之学,魏国的辅相公孙痤非常赏识公孙鞅,推荐给梁惠王。

“魏公叔座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病,嗟!疾甚矣!将柰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

梁惠王问谁可以继任相国之位,公孙痤推荐公孙鞅,魏惠王疑惑不解,公孙鞅这样年轻,怎么能当国相,是不是老糊涂了。公孙痤说,如果不用此人,就杀了他,免得他到其它国家去,到时对魏国不利,魏惠王听了没有理睬。

魏惠王走后,公孙鞅来看公孙痤,公孙痤觉得对不起公孙鞅,催促公孙鞅快点跑到其它国家避难,公孙鞅听了并没有走,认为梁惠王不听相国的话重用他,也不会听相国的话除掉他。公孙痤死后,大夫公子卬又一次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当丞相,魏惠王还是没有重用。

后来,公孙鞅去了秦国,秦国实施变法,回过头来起兵攻打魏国,魏国惨败,割让河西之地献和,被迫战略转移,迁都大梁,这时候,梁惠王估计肠子都青了,“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魏国人才流失从魏武侯的时候就有了迹象,据《史记》记载,商鞅之前有吴起,梁惠王之后成为趋势,商鞅之后有孙膑、张仪、范雎相续来过魏国又相续离去。

对领导者本身来说,礼贤下士是一种修养,“用徒”让自己感到快乐,“用友”让自己受到约束,“用师”却让自己感到压抑,在感情上最痛快的是用徒,指东便东,说西就西,高高在上,不可一世。

不得不说,喜欢“用徒”是一种常态,好高骛远,目中无人,一心想着往上爬,一直聪明,总是算计,认为世故拿东西跟别人交换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认为老道用各种方式经营就可以谋取自己想要的。

真相的残酷在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论在这里还是在那里,何时何地,一直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跟内心深处失去联系,只有利己没有自我,只有私心没有公心,你以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却永远有比你更好的东西,永远用聪明盘算无法企及的世界。

魏文侯创业阶段兢兢业业,人才政策成为国家根本政策执行下去,到了梁惠王这一代,少了用师的眼光,也少了礼敬的胸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仁者无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