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与中医(六十二)

(2017-09-06 09:23:10)
标签:

健康

教育

文化

杂谈

中医

分类: 文化与中医

境界之说如果说知道就行了,那可能不是一个修学的状态,修学说到底是智慧的成就,就算你家财万贯势力滔天也买不来智慧,做个明白人不容易。

做个明白人,最初的时候,可能真要想清楚弄明白自己的追求和方向,又会回到《大学》的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很多人话说得很大,砸下很多大句子,还有很多经典里的句子,不如把这些句子脚踏实地的东西。

一个人在不在路上,一开口大概就清楚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不过,如果就是书读得很多,还是那么多“不正”,那么多“辟”,也是丝毫用处也没有。

还不如什么都不学什么都不想,做个好人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是生而知之,生下来踏实过日子的人不多。

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又不愿意,那只好读书明理,历事明理,亏吃多了总会学会好好走路,如果碰到南墙还不回头真的不知要何去何从。

如果真有志向,真不妨问问自己。

我是谁?来自哪里?为谁做事?怎么做事?什么方向?将去何处?如何去?谁决定?怎么决定?自己现在又在干什么?是否偏离了最初的方向?假如真有乾坤轮换,过去的不在, 将来的未定,现在的不一定是真,自己该怎么做?如果眼盯着别人,可能忘了自己。

这些问题多多少少有务虚的味道,跟衣食住行没有太大关系,细想起来,是一个人生方向的问题,有人活着为了吃饭,有人吃饭为了活着。

一个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真要理清楚,我们很多人和事,只是从小到大家庭学校社会加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有源自我们内心的各种贪嗔痴。

我们是谁?

身体不是我们的,百年之后朽骨一副,生病的时候我们也做不了主,做得了主我们不会生病也不会死去。

情绪不是我们的,说到深处,情绪源于你认定的观念,你强烈认为这样或那样的时候对外界的反应。

观念也不是我们的,而这个很可怕,我们学得什么观念,习得什么理念,紧紧抓住不放以为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

如果再仔细反思,还有观念后面整个言行思维模式,如果真的修学,这都需要自省,只要自省才能摆脱对外在的依赖,有自省才能从自我的圈圈里走出来。

反省太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更难,人无完人,都有自己面对的课题。

知道这个课题和不知道这个课题区别很大,知道了是个开始,知而改之是个渐渐的过程,不是空口说白话,“修辞立其诚”,从行动上改。

如果眼盯着别人,可能忘了自己。很多时候,不要用自己的的眼光和视野去理解一些人和事。

性生万法,智慧无穷,当一个人被各种莫名的观念和情绪主导的时候,自己可能不再是自己,无论学什么,到了深处,这些都是不得不面对的事,掀开自己的伤疤自愈的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如果套在自己的情绪和观念,无论见了谁,谁也不会说,谁也不敢说。

我们其实太自大了太自大了,说话的内容和语气太把自己当回事,太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而不自知更是最最危险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何去何从?这个天知地知我们自知。“生老病死谁替得,喜怒哀乐自承担”。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大学》有絜矩之道,有了前面的功夫,天下之大可度长絜大,絜有约束和衡量的意思,矩是画方的规矩,絜矩之道是度人度事的方法。

度量得很周全,上下前后左右,六合之内全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絜矩之道,凡事少站在自己的角度多想想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宽容在,圆融也在。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絜矩之道,外人永远是拐杖,将时间和精力放到自己的成长上来,自觉自律,自立自强永远是个主题。

求医不如求己,药物靠不住,医生也靠不住,大药在自己身体里面,在自己内心里面,也在生活里面。

人快死了,神仙也救不了,救病救不了命,人自己想往生命的尽头走,拉也没用,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