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二郎中
二郎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53
  • 关注人气:1,3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与中医(六十)

(2017-09-03 21:20:51)
标签:

健康

教育

文化

杂谈

中医

分类: 文化与中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步一个境界,自古以来,境界很难说,只有形容,后世表达的方式很多是诗歌。

艺术有境界,王国维先生说,“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从事艺术不一定有境界,脑袋的想法和情欲的发泄也很多,不说境界,真正发自内心的也不多。

有人说,境界可修可学可证。证明给我看?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古人的回答,让别人证明给你看,不如自己证明给自己看。好像吃饭填肚子,饥饱自己知,没有必要证明自己吃饱了。如果自己吃饭了就证实了。不吃饭,饱肚这件事是不存在的,对吃饱的人那是存在的。

知止是个境界,什么是知止,《止学》是很好的印证经典。定是什么,后世说法很多

定字,脚在房屋中,行到家中,再拆,屋内止于一,表示行至家中,归于一。

《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如果我们不那么怀疑先人智慧的话,这是真实的境界,止于一知天下见天道的境界,也可以解释几千年如孔明先生这样的读书人为什么好像只是读读书出来就能指点江山兼济天下。

我们可能会说,不是每个人的理想都是治国平天下,看根基也看机缘,还看个人的志趣,这是事实 。老祖宗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强横,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小人没有贬义,那种一门心思过好自己的人。

无论做大人还是小人,《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人生多舛,世事艰难,修身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有四不正,“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后面还有“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而面对这些事情不是一句放下就行了,具体行持的细节,还有分析思考的工具。

这个工具是格物,古人认为的物为世上的万事万物。《说文解字》:“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唐宋禅宗的流行,王阳明先生心学的影响,后世很多人把格物理解为格去物欲 ,去掉私心杂念之类。

如果从循序渐进的角度看,格物的“物”开始就局限到心意上,一是可能失去对广阔天地的探索,二是没有坚实的基础和思维的素养,三是跟后面诚意正心冲突了 ,次序上有侧重。

格致更偏重于对万事万物的发现与剖析,强调回到合乎天道自然的思维方式,着重于基本功训练。

那么心不正,有觉察的工具也有扎实的见地,不容易跑偏。

格致不对,心意不正,人就跑偏了,身也跟着跑偏了,人对自己关心的,厌恶的,畏惧的,哀怜的,骄傲的有所偏就失去中正。

读历史的话,这些都是社会的现实,可怕的不是这些现实,而是不能认清这些现实而空谈理想和情怀,与事实和真相渐行渐远然后满腹牢骚到老。

孔孟的时候,战乱的年代,社会的残酷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把《大学》放到这个环境里看,会看到一个个伟岸的身躯。

不是在空想,而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面对这些事情就是一个个考题和一个个选择,坦然面对现实,也坦然面对自己的每个心念,如果修心的话,这是第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故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