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二十六)
(2017-01-10 09:07:20)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中医 |
分类: 文化与中医 |
鸟语花香,万紫千红,花开并蒂,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蜻蜓低飞,蛙声阵阵,大雨将至,狂风大作,雷声轰鸣,闪电照亮黑暗的天空,我们知道夏天来了。
清爽的凉风,温暖和煦的太阳,一片片黄叶,绿油油的菜花,香甜的瓜果,我们知道秋天来了。
天空很高,寒风凛冽,万物凋零,我们知道冬天来了。
饿了,我们知道吃饭,困了,我们知道睡觉。
从小到大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些东西那些知识,通过格物,我们知道万事万物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分类而有紧密的联系性。
我们理所当然地知道,我们理所当然地站在厚实的土地上,享受着阳光、雨露和空气。
跟孩子一样,突然间问起父母,他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一天,忽然会起一个疑问,人为什么知道?
孟子回答了这个问题: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这是人的天赋,不用学就能够做到,不用思考也能做到。
阳明先生从这里开始发挥,“知”来自本心,无需外求,就好像父母关心孩子,孩子孝顺父母一样自然而然。
这是偏向人伦的说法,知道四季,饿了吃饭困了睡,“知”好像呼吸一样自然。
阳明先生的说法明显是对着朱子说的。
朱子的“知”了才能行,先从书本中了解知,然后践行,再反躬践实,是一个漫长反复求索的道路。
阳明先生将“格”训为“正”,《大学》“格物致知”之后“诚意正心”,从渐进的过程看,明显重复了。
细细想来,只是站在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角度去论述这个问题。
魏晋之后,儒家慢慢走下坡路,形式多于内容,骈文是这种浮华的直接表现形式。唐朝的时候,韩愈提倡古文,志在恢复古儒“道统”,唐宋八大家,宋朝几个大儒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著书立说,挽救“道溺”,恢复“道统”。
朱子是唐宋后儒学集大成者,将《大学》《中庸》列入四书,重视古儒的次第和心法,更加强调学习与继承,成为后世的主流。
鸡生蛋也拉屎,我们吃蛋不吃屎,如果吃到屎了怪公鸡拉屎,那是我们的问题。口是心非,只说不做,浮华虚荣,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问题。
阳明先生的时代,估计跟我们这个时代差不多,顶着圣人的帽子干着龌龊不堪的事,每个人都从书本中学习,只学到嘴巴上,忘记了我们本来就知道春夏秋天,本来就知道饥饱寒热,从这个角度去强调回归我们的天赋,回归我们真诚与自然。
如果社会是一个人,我们这个时代得了疑难杂症,五体不勤,六神为主,心肾不交,寒热往来。
一方面是文化的断层,传统的割裂,学习和继承非常重要,从知识、视野和脉络上都需要好好梳理与沉淀,此是固本。
另一方面知识论和技术论的流行,脑袋总比脚步快,强调了学习则忘记了自然,学到嘴巴没有深入到身心中来也是枉然,这也是学习后遗症,补过了虚火上升。
“知”出自本然: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虽然如此,没有学“大”至“天”,也不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