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行走(四)
(2016-01-05 21:02:44)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 |
分类: 题外二话 |
这个人有悟性,悟性的“悟”是吾的心,知道自心的人是悟的人,没悟的“心”是横的,悟的“心”是竖的,顶天立地,通天彻地,生命自由而圆满。
“悟”有“悟性”,经典的说法,悟性每个人本自具有,“性”为生生不息的心,每个人也是本自具有。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就好像鱼不知道水,谁也不少,谁也不多。
鱼要知道水,如果为了知道水而去寻找水可能找不到水,这是一个悖论,就好像骑马找马,走出来的结果可能不是最理想的状态。
最理想的状态是活在水当中,坦然面对纷杂的水文环境,然后在这个环境中随时随地把握生命的方向。
电视剧《西游记》,满脸白净的唐僧最喜欢说:
“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往西天取经。”
唐三藏是一个在路上的人,明明知道路上有很多磨难还是一往如前,唐三藏是一个内心行走的人,从来没有忘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孔夫子谦虚地说“五十而知天命”。
生命的路上走了五十载,五十岁了才真正明白生命的方向,到了七十才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圆满状态,走过来的夫子路人行走注意的地方: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理解语句很难,或者文字悄悄告诉我们行走的方向。
“命”看做一个“口”,一个“令”,这个口可能是老天开的口,知道老天给你使命的人才知道什么叫“性”。
“命”也可看做一个“亼”与“叩”,“亼”为集合,叩为叩拜,恭敬的意思,知天命要有一颗恭敬之心。
知道容易悟到难,知道也难,一个口一个矢,知“道”的人不会说自己有道,成熟的麦穗永远低着头。
悟道容易修道难,悟道也难,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走上西天取经的路,走过千山万水,历经千磨万难还不知走到那里。
修道容易证道难,修道也难,“修”字从彡攸声,攸从攴从人,水之攸攸,“攴”是引导,从“人”,以人之力顺水之性导之以正的奋发,彡为毛类,野蛮之意,修去野蛮,需要看清楚自己本分,去掉自我与天同呼吸共命运,西天路上吃过一难又一难,难上加难,难难不相同。
证道容易行到难,证道也难,“止”与“一”为正,正而能为天地立“言”方为证,行道更难,立德立言立功,自古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者凤毛麟角。
管中窥豹,隔山望山,只是一个行走的声音轻轻地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从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