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冷暴力
(2011-07-06 12:54:09)
标签:
文化 |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经先后有过两个美貌而又聪明的皇后,一个叫甄洛,又称甄宓,一个叫郭女王。两个人都是貌若天仙,尤其是甄洛,因《洛神赋》而名闻天下,她们幼时都曾被算命的说日后“贵气十足”,且两人都极有心计,善谋略,有才学,是美貌与智慧并重的佳人,可谓是一对劲敌。
甄洛出身贵族,在嫁给曹丕之前,本是袁绍的儿子袁熙的老婆,当曹操的大军攻破袁氏的大本营时,曹丕对她一见钟情,收为已用。一时宠爱无比,第二年甄洛就给他生了个儿子曹叡,几年后又生了个女儿。
相比较而言,郭女王出身就差多了,她是破落人家子弟,曾做过婢女,后来被人当作礼物送给曹丕,起点很低,完全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出来的,故性格极其坚忍。她没有生育,但对曹丕的事业——争夺继承权——帮助很大,并由此而成功上位。
到曹丕称帝时,甄洛仍被封为文昭皇后,郭女王虽宠爱正深,
却只是夫人。不过曹丕看似有情却无情,他将甄洛单独留在了邺城,而携郭女王及众妃住在新都洛阳。
由此可见,甄洛在争宠过程中已处于下风,失望之余,必定心中有怨气;但郁郁寡欢之下,仍想挽救他们的感情,于是写了一首诗,就是著名的“塘上行”。诗中写道:“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指出曹丕是听信别人挑拨,才会离开她,并倾诉自己的悲苦之情。
还真是祸从口出,更何况是白纸黑字,她立刻被郭女王抓住了小辫子,报告了曹丕,说她怨恨大王薄情寡义,心生不满,并添油加醋地指摘了一些别的问题。曹丕本来就已经对甄洛产生了审美疲劳,受郭女王这一挑拨,更不耐烦,借着这个理由,下了一纸密诏,令甄洛服毒自杀。
逼死正妻,曹丕和郭女王多少心里有点不安,那时候的人都迷信,很怕甄洛的冤魂会到地狱告状,于是在下葬时,将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好断了她的上访之路,此种死法在当时实在是惨不忍睹。
这场宫廷秘史,除了当事人和一些贴身心腹之外,没有他人知道,曹叡当然也被瞒着。失去了母亲的曹叡成了孤儿,而没有子嗣的郭女王又被立为了皇后,成了他的继母,自然而然地收养了他。
接下来的故事为冰冷的宫庭斗争增加了一点温馨:颇有心计的郭女王对待曹叡视如己出,很是疼爱,而曹叡也投桃报李,把郭女王当作亲生母亲一样侍奉,母子俩就这样相亲相爱地过了十几年,这期间曹丕死去,曹叡继承皇位,并尊继母郭女王为皇太后。不过后来看来,郭女王看上去更像是缺点心眼,将仇人的儿子养大,标准的养虎为患嘛。
几乎所有的阴谋都会被一些目击者在若干年后泄露,此事也一样。曹丕去世3年后,太皇太后也去世,郭女王在这世上所有的保护伞都消失了,被压抑的阴谋开始慢慢弥散开了。阴谋的泄漏点是从一个了解秘密的核心服务人员——曹叡的奶妈李夫人开始的,我可以想像出一个忍辱负重的女人形象,面对一个日渐长大的青年男子,终日心事重重,欲言又止的情形,终于有一天,抱着死谏的心态,将一个天大的秘密,说了出来。
这个青年男子经历了怀疑,愤怒之后,在这个地位低下、一脸含屈忍辱表情的女人拿出了一系列冒死保留下来的证据之后,慢慢变得半信半疑,从而主动寻求证据,再到心中开始确信这件事,再到一时冲动后慢慢地冷静下来之后,一个完美冷暴力计划在他心中一点点地形成。他不是以前那个弱小的孩子,他是一个手握重权的男人,是可以呼风唤雨却又有着满腔仇恨的曹叡,他痛恨自己成为一个阴谋的中心,他对别人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却要认自己的仇人作亲人,他觉得自己成为了全天下人的笑柄。
曹叡被这股怒火烧得夜夜不得安眠,可他却又不能公开地宣告和处理这件宫廷丑事,相反,他还要表面上保持和郭女王美好亲切的母子关系,这种双重人格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于是,一场中国式的王子复仇记开始上演了。
曹叡对继母郭女王比以前更加“关心”了,他经常找太后谈心,诉说母子亲情,谈论如何以“孝”治天下,但每每谈到情浓之时,就会话题一转,有意无意地忽然提问,“我妈当年是怎么死的?”“听说我妈死的很惨,您给我讲讲?”“我妈的死听说是被人害的,您知道么?”……
以郭女王这么聪明,且又在宫廷斗争中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人,从曹叡问起的第一次起,她就已经明白,曾经的阴谋已经泄露,她也应该早已预见过这一天,但估计是太自信了,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早。此时的曹叡已不是她刚刚收作继子时的曹叡,那时的但他还是个懵懂的孩子,现在的他却拥有了生杀的力量,两人在几年的抚养与被抚养过程中,除了建立了一段称得上甜蜜的亲子之情,还改变了两人的力量对比,此时的曹叡,若夺取她的性命是易如反掌,但何时,以何种方式,她却无法预见。
她开始还抱有幻想,以为通过自己动之以情,继而晓之以理的方式,让曹叡顾念这几年的温情,赏她一个终老。有着这一丝希望,她先是装傻:“这是什么人在挑拨我们母子关系?”但此举无效,毕竟5年的养育远远比不上16年的血亲。她采取第二招,否认,她要求曹叡开棺验尸以证自己的“清白”——她赌他不敢开自己母亲的棺。但这一招她还是失算了,曹叡叫来了奶妈李夫人,二人当面对质,她败下阵来。她无奈之下,采取了第三招,很微弱地进行了抵抗,为自己辩护:“那是你父亲干的,为什么要问我?”。按理说,像她这样智商高的人不应该用这么低级无能的招数,因为这样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还会留笑柄于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她的心理已经出现了崩溃的前兆了。
到了最后,不断的旁敲侧击的询问和彼此心照不宣的恫吓,让她彻底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她崩溃了,陷入了一种疯狂状态,她歇斯底里的喊叫:“你身为人子,难道仇恨亲爹,枉害继母?!”此刻的她,完全没有了太后的优雅,终日坐卧不宁,疑神疑鬼,草木皆兵。不得不说,曹叡这一手心理战,玩得还真是高。
这种猫抓耗子的游戏玩了5年,郭女王也在恐惧中度过了5年,曹叡已经充分享受到了复仇的快感了。复仇这种事,双方越是势均力敌,越能享受到心理上的快感,如果复仇方过于强大,整个复仇过程毫无挑战性与悬念,那复仇者的快感就越小。此刻的两人,实在是毫无任何再玩下去的意义了,于是曹叡决定结束这个游戏。
《资治通鉴》中说她“忧惧而死”,事实上曹叡没有给她自己死亡的幸运,一斛毒酒让她体验了当年甄洛同样的痛苦,在她死后,一样是“披发覆面,以糠塞口”进了棺柩。历史在此刻,体现了公平。
郭女王死后,对外宣告的是她因病去世,孝子曹叡仍旧大办丧事,以国礼将其下葬,外人看到的仍旧是一个完美的家庭亲情剧上演。在宏大的场面之下,在密密的幡旗之下,在阴暗的棺盖之下,一具造型奇特的尸体掩掉了那一桩桩、一件件、历经十数年的只属于几个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