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2021-01-21 15:06:17)分类: 文学理论与批评 |
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丁帆散文集《先生素描》读后
杨光祖
《文学报》2021年1月21日
丁帆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史家,在中国新文学研究方面贡献卓著。但对他的散文读之甚少,以前零零星星地看过一些,不多。2019年以来,开始系统地阅读,正好他的几册散文集出版或再版,他给我惠赐了一册,我也买了几册,断断续续读下来,发现他的散文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颇富风骨,语言文字值得玩味。比如,他的《江南悲歌》书写了一批江南士子,从明清到现当代,文字冷峻,情感充沛。《知识分子的幽灵》是一册读书随笔,通过对伯林等人著作的解读,集中思考了知识分子这个话题,理性、慷慨,显示了他的思辨能力,虽然读来略显艰涩,但可以感觉到他灵魂的焦虑,和温度。
这里我想集中谈谈他的另一部散文集《先生素描》,风格与这两册殊异。陈寅恪曾说:“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丁帆先生所书写的这一批知识分子,大都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他也说:“可见文人士子最讲究的就是气节风骨,即便是再迂腐,大节不亏,是为守正之本。代代相承,也是应有之义。”
散文集《先生素描》是丁帆先生回忆自己大学时代的那些授业老师,还有一些前辈或平辈学人,一篇篇读下来,真是好文字,给我许多的收获。他说:
“品学兼隆”就是说,只有具备一流人品的学者,才能拥有治学的本钱,才能获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学问境界,否则,你的知识积累再多也枉然,只能做一个书蠹而已,因为他不能产生思想,没有思想的学者,如同行尸走肉。
《扬州师院的先生们》一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五位图书馆借书员,尤其那位金慎夫先生,学养丰厚的前江阴县副县长。“每借出一本书,他都会十分认真尽责地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和内容梗概,甚至做出评价。”第二部分,写了几位中文老师,其中李廷先、曾华鹏、章石承三人的描写,比较精彩。其中写到章石承先生教学反响平平,“窃以为,其根源恐怕是历次的政治运动和斗争,让一个老实的学者噤若寒蝉、话不敢出了。”书中写道:
先生晚景凄凉,据说患阿尔茨海默症走失后,嘴里还喃喃自语:“要提防坏人!”可见压在心底的郁闷之深。
我曾经为雷达的散文撰写过一篇评论《素描,最有力量》,丁帆的这册散文,让人读之不厌,也是素描功夫好,或者准确说,是白描。他在写人时,尽量自己不说话,不长篇议论,而是用白描,寥寥几句,人物形象凸显。不过,面对师辈,丁帆先生似乎放得开,随笔点染,栩栩如生,情感浓厚。而在书写钱谷融、潘旭澜、章培恒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辈时,似乎有点放不开,散文里引文过多,感觉写成了评论,而人物的形象却没有立起来。可能还是有点顾忌吧。毕竟人家是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的先生。《那年我的朝内大街166号》,回忆自己1980年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参编《茅盾全集》的经过,文章中提到了很多人,寥寥几笔,都那么传神,是一篇好文章,写得轻松、谐趣,而且风骨棱棱之中,也不乏深刻的反思。看来,好文章,都是轻松得来,一有点顾忌,就动辄得咎,文章无法飞起来了。自由,是一个创作者最佳的状态。
南京大学中文系,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院系,一直秉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是有自己的特立风骨,和一种难得的包容精神的。丁帆先生描写系中先生的几篇文字,真是老辣。尤其《现代文学的“三驾马车”》读得我心情难受,几欲泪下。杜甫曾有诗曰:“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可以说,此文当之无愧。文章对叶子铭、许志英、邹恬的叙述,文字之间,是能看到作者的血泪的。毕竟这是他来往极多的三位学者。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最熟悉,甚至他们内在最隐秘的情感,他也最了解。他们在那个荒唐的时代,遭受恐怖的思想与肉体批判,深感“生意已尽”,都是多次想用“决绝的方式告别那个远离人性的时代”。其中关于许志英的书写,最是感动人。我读完之后,很是不舒服,感觉都有了抑郁症似的。这三位遭遇大风大浪,又大彻大悟之人,他们的一生选择,他们对南京大学中文系的贡献,他们的高风亮节,和他们的悲剧结局,作者写来,字字是泪,是血,丰富的细节,渗透着丁帆先生的思念和深刻的思考。而这些丰富的细节,有心的读者可以自己去阅读,我都不忍心引用于此。
我能感觉到丁帆先生撰写此文的决绝,和大勇气。一般人是写不到这个层次,达不到这个境界。看惯了一些名作家的搔首弄姿,吟风弄月,忽然读这样有血肉、有风骨的文字,真有一种天风扑面、沙粒捶脸之痛感。
风骨,这是丁帆在书写“先生”时最常用的一个词。而他描写的这些先生,大都是刚正不阿,风骨永存的学人。比如程千帆、陈白尘、潘旭澜、章培恒等,就是典型的代表。而且丁帆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有风骨的学者,他的文化随笔《江南悲歌》,写于1990年代,更是黑白分明,爱憎立见。他在序言中说:
曾经的江南士子的诸多丑行沿袭至今仍未见改观,甚而越发见出现代知识分子的委琐与卑微了。仔细想来,犬儒主义的盛行和消费文化的漫延已足以销蚀了现代知识分子的风骨。
他说:
殊不知,读书人之所以能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实乃守持的一点锋芒而已,少了这一点批判的精神,他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
丁帆先生对钱谦益等士子的批评,我个人感觉过苛,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在历史的大变局中,摇摆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不能赞同。比如王国维的死,周作人附逆,其实也很复杂。但对丁帆先生的这种精神,和他提倡的风骨,我是完全赞同的。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的此句,也可以移来评价丁帆先生的散文。《章培恒先生素描》写到章先生在全国中文学科讨论一级博士点时,教育部某司长传达某大领导的旨意,优先照顾某省时,他马上反驳,文章写道:“突然看到先前还半倚半躺在大椅子里似乎还在打盹的他,兀自坐起身来,其困顿迷离的眼睛突然发出光来,逼仄而跅弢不羁的望过‘巡抚大人’去,先徐后疾,先抑后扬地抨击了这种不合理的评审规章和现象。”
章培恒先生敢于坚持原则,不畏权势的精神,真是让人佩服。丁帆说:“章先生挺起胸膛做人的这一幕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日后在学术圈内和写作领域里做人行事的一面镜子”。他接着写道:
作为一个学者,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曲学阿世”是为人不齿的道理虽然在这个时代已经鲜有倡扬,但是,做一个干干净净的学者,也是要有勇气的,尽量不弯曲自己的脊梁,谁都知道,有时讲真话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然而,骨气还是要有的:其骨,虽不能肩起那巨大的闸门,然仍须要有担当;其气,即便是宛若游丝,却也要掷地有声。
这段话,可以说是丁帆先生选择书写对象的标准,也是他《先生素描》的关键词。其实,因为丁帆先生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所以才有这部散文集的面世。这十多年研究当代文学,我深为很多当代作家的没有骨气而汗颜。文学界相比于其他界,如法律界,甚至美术界,我们的作家缺钙太严重,已经是软骨症了。相比而言,还有这样一批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也是时代的荣幸。
情怀,也是这组散文的关键词。这个情怀,也可以解读为奉献、敬业,总之是不自私,而是忘我。《中文系“三陈(程)”》开始大段书写陈瘦竹先生讲课的“从不看讲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还经常背诵大段的古诗文,“几近表演的台词,博得了满堂喝彩。”同时,也真实地写到这不仅是他记忆力好,而是他准备得扎实,“陈瘦老说他自己‘上课前是要打好腹稿的,有时还面壁从头到尾默诵一遍。’”因此,这里呈现的就不仅是他的才情,还有“那种对教师职业的敬业精神了。”
程千帆先生65岁从武汉人才引进到南京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弟子,但他临死前,依然拉住得意弟子莫砺锋的手,说:“我对不起我的老师黄侃先生。”
文人,这个词,现在也已经消隐了。他在《中文系“三陈(程)”》中写道,程千帆先生不仅是古典文学大家,也是文人书法的当代佼佼者。他说:
所谓文人书法,不仅仅在结字的布局和线条的流畅之美,更重要的是,其书法内容中的诗文皆是自己的原创之作,工诗文,善创作,才是文人书法之精髓,而程先生的书法作品是最具文人元素的。文人书法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质,那就是从不收取润格,字是送给朋友的,尤其是文友,那是一种文人情感的交流,用其易银,便玷污了文人的风骨。
这段话,说得掷地有声,可谓对文人书法的准确定义。某种意义上,剥去了那些假文人,实商人的假面,用鲁迅的话说,露出他们皮袍下的“小”来。
悲惨,更是这组文章的关键词。这些学富五车的热血学者,一生坎坷,甚至连“口舌之乐”都无法做到。《中文系“三陈(程)”》中写陈瘦竹先生视力只有0.03,一次在食堂共餐,一块红烧肉掉桌上了,大家说算了算了,他“直接就用手摸摸索索地去寻觅那块肥肉,捕捉到后,便一口塞进嘴里。”文字很有镜头感,“摸摸索索”几字,给人的是难言的辛酸。
散文集中多次写到这些学者晚年的噩梦,陈瘦竹先生临终前“一直在做梦”,梦见特务逼他交出进步学生的名单,被他严词拒绝了;又梦见有人在骂他,批斗他,又梦见在课堂讲莎士比亚,学生不爱听,等等。还有其他,此处就不多引了,有心的读者可以自己去读。伤心的事情,我最近也不愿多碰了,可能也与马齿徒增有关系,心理还是越来越脆弱。
反思,也是丁帆这组散文的核心精神。《我的初中老师》一文,对自己当年初中时的批斗老师,没有讳言,而是直面。当纸糊高帽戴到校长陆甸元头上,几斤重的黑板挂在他脖子上,颈后勒出血时;当造反派高举皮鞭抽打,殷红的血从头上流下时,“我们在幸灾乐祸的革命狂欢的时候,心中是有波澜的,尚未发育成熟的心灵遭遇的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冲撞”。他一方面为不再囚禁在课堂受规训而高兴时,另一方面同情与怜悯的人性也在复苏。“看着他在两个初三年级狠毒瘸子学生皮鞭下受煎熬时那哀怨暗淡和烦闷的眼光,我们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这也开启了丁帆先生的人生反思。“作为我们少年时代的最高领导者的遭际,却让我时时在遇到那些大革命中遭受过挫折的领导者后来各种各样的表现,慨叹中国百年启蒙教育的大失败。”
《你的灵魂
《“你哪里是什么‘右派’,就是骄傲”——刘绍棠先生侧记》一文,对刘绍棠这样的一个时代人物,一位乡土作家,还是倾注了过多的同情,不过,也有一定的反思。
总之,丁帆先生的《先生素描》,是当下难得的一册优秀散文集,文字洗练,风骨棱棱,视野开阔,思想深刻。所刻画的一批知识分子,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虽然时代对他们不公正,但他们依然呕心沥血地培育了一批优秀弟子,撰写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他们是暗夜里的灯盏,照亮着我们后来者的道路。丁帆先生以史家之笔,忠实地记录下来,也是功莫大焉。
2020年1-2月写定于兰州 幽篁轩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