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锐批评家研究专栏之石华鹏
(2021-01-11 19:40:48)分类: 散文随笔 |
当代新锐批评家研究专栏之石华鹏
主持人语
石华鹏也是我鲁迅文学院的同学,当时他很低调,不怎么发言。那时,他就是《福建文学》的编辑,如今已是副主编了。
他的评论,还保持着1980年代作协派的批评风格。那个年代,批评的主要阵地在作协,和作协主办的文学杂志。他们基本都在文学的现场,既是参与者,也是文学的催产者。一时文坛风云,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批评家功莫大焉。
2000年后,文学批评家基本都转战学院了,作协派批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但学院派毕竟不在文学现场,与作家不怎么熟悉,也不参与文学杂志的编辑。于是,他们的长项就是所谓的理论了。理论过剩,是他们的共同特色;生搬硬造,是他们共用的手段。于是,批评似乎风起云涌,其实,远离了现场,也远离了读者,只是在学院内部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而已。
石华鹏,依然在杂志,依然在现场。他的评论,依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通过他的文字,他剥去了文坛某些评论家、作家的华衮,和他们之所以“成名立家”的背后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读起来,生动有趣,真是新《儒林外史》,活画出一个名利场。他的这种功力,就是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炼就的,可不是轻松就能获得的。
石华鹏又是作家,对作品的分析,更有专业功夫。他的文学批评野性、锐气、自由,那种艺术直觉,和判断力,都是让人佩服的。当然,对学院派批评,谈论什么直觉,他们是要发笑的。他们有的只是“理论”,西方武库里搬来的“理论”。面对作家作品,犀利的批评,深刻的见识,也是华鹏的特点。他对刘震云、余秋雨、贾平凹等新作的批评,直击要害,毫不留情。我们有些批评家,好处说好,坏处也说好,这就不是批评家所为了,把文学批评真变成了李建军说的谀评了。这也是读者抛弃批评的一个原因。英国著名批评家利维斯说,批评就是一种差别意识。这话说的很对。没有差别意识,批评就无从建立。批评就是鉴赏力、判断力的呈现,一部作品,究竟艺术水平如何,这需要批评家的艺术直觉,和艺术判断。某种意义上,批评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没有艺术感觉的人,是无法从事文学评论的。
作为作家、编辑,石华鹏非常在意批评文体的建构,他的批评文章,都是好文章,好读,耐读。不像那些学院派,为了表示自己的学问,文字都变得佶屈聱牙,面目可憎。他们的文章,基本就是资料的堆砌,别人论述的综述,貌似颇有学问,其实,很难看见作者的观点,都是他人在说,自己完全被别人控制。我曾说,写作是一种飞翔。这种爬在地上的写作,据说他们认为这就是“学问”。学问云乎哉?
杨光祖,1969年生,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