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生命内在的声音
杨光祖
《中国政府采购报》,2020年9月5日
随着年岁越来越大,也做了半生老师,忽然发现,读书、写作,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生命内在的声音。如果没有,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的唯一功能就是唤醒他们。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也不移。”这还只说的是普通的教育,如果缩小为从事专门的读书、写作,和研究工作,那可真是少数人的事情了。
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他天生就热爱。不管生在穷人家,还是富人家,爱读书的就爱读书,不爱读的,就不爱读。像齐白石,即便穷到去放牛,也要带一本《论语》。而那些富家弟子,父辈留下万卷藏书,也不一定就会热爱读书。《红楼梦》里四大家族之一薛家的薛蟠,也还只是一个无赖而已。
只是相对而言,都是爱读书的人,你生在穷人家,和书香门第,肯定就大不同了。像钱钟书,学富五车,但如果把他和齐白石的家庭互换一下,他肯定也写不出《管锥编》。这大概也是命吧。不过,他可能就会成为一位作家,像莫言一样。路遥《人生》就写的这个问题,但可惜反思得不深刻。
很多人过分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混一个文凭容易,但不标志着他爱读书,喜欢写作。很多高学历的人,脑白也很多。我见过一些教授,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还不如一个老农民。包括一些学历史的,竟然也黑白不分,脑子完全是格式化的。这样的所谓教授,他们能培养出什么弟子?多年前,我一直给成年人讲课,有时,会碰到一两位特别赞赏你讲课的,感觉似乎是知音。他也确实很钦服你。可一谈到具体问题,你发现,他原来和你完全在两条路上。我就很迷糊,他们的赞同,是赞同什么呢?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听懂我的课。他们喜欢的或许是表面的那一点点东西吧?
我以前热心培养弟子,后来慢慢发现,你主动培养的往往都不行,因为他们本身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内心没有那种声音。你强加给他们的任务,他们会完成,短期间看有收效,但这种压力一没有,他们还是他们,依然故我。我就明白了,孔子门下,为什么会有哪么多的“孺子不可教者”。颜回、子夏,曾子、子贡等,是他们的生命内部有一种声音,他们不得不读书、思考。而幸运的是他们又遇上了孔圣人,这就也成为了一代贤人。但那些内部没有那种声音的,即便遇上孔夫子,和没有遇上,没有什么区别。孔子也无可奈何,只能痛骂“朽木不可雕也。“
这就是为什么圯下老人,要三次试探张良。因为如果你不是那块料,他也就懒得教育了。因为教育只是一种唤醒,就像接生婆一样。强行教育,只会明珠投暗,只会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于是也明白了,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刘备三顾茅庐。
对于一位写作者而言,尤其如此。他们写作,是他们内部有东西需要倾诉。你不让他写,他就难受。童年受过创伤的人,容易成为作家,甚至好作家。鲁迅、张爱玲,他们是童年的巨大创伤逼得他们不得不写作。萧红,走南闯北,因为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她。她不得不走出呼兰县,她不得不在几个男人之间周旋,时代的大悲剧,让她死不瞑目。她晚年能写出《呼兰河传》那样的传世杰作,那就是一种天赋。当然,经过鲁迅,也是她成熟的原因,但这是外因,多少人遇见鲁迅,但还不是那样?
2020年8月11日写于兰州黄河之滨幽篁轩
23日改定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