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锐批评家研究专栏之王彬彬
(2019-12-05 08:21:32)当代新锐批评家研究专栏之王彬彬
主持人语
在一些学人的眼睛里,似乎文学批评没有学术含量,谁都可以写。其实,大错特错。文学批评,不仅需要批评者有敏锐的艺术直觉,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学养,开阔的视野,否则,无法做一名合格的批评家,更无论优秀了。
文学批评,需要现场感,需要第一时间发声。这都是非常考验一名批评家的素质的。我们如今撰写唐宋文学史,也要参考当时人的评论。撰写文学史,除了研读大量作家作品外,文学批评文章,也是必须阅读的,甚至是必引的。文学史家洪子诚先生也谈过类似观点。
王彬彬的文学评论为什么历久弥新?为什么一直站在文学评论的前沿?我认为,有三点原因,一,他的艺术感觉很好。这点我们读他的文字,就能感觉到。二,敢于说话。他当年初出茅庐,撰写《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王蒙大怒,挺枪而出,骂他“黑驹”。如今已成文坛佳话。他批评金庸,让主人颇不高兴,研讨会请他赴会,却阻挠出席发言。三,学养丰富,视野开阔。他本来是外语专业,日语精通,又在军队工作多年,博士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文学院工作。他喜欢历史,撰写了大量历史散文,影响颇大。这种多学科的碰撞,使得他的文章,视角独特,信息量大,而且颇有力道。像海外华人学者刘禾等人,在他的笔下终于露出了马脚。王德威被他批评之后,也是虚心接受,两人相见恨晚。
这就是真正的学者,大家追求的都是真理。王彬彬不仅敢于批评别人,更敢于批评自己。他早年撰文严厉批评过胡适,后来,发觉自己错了,虚心改过,且多次在文章中陈述此事。《鲁迅内外》自序、新版《鲁迅的晚年情怀》,即用大量篇幅言说自己早年胡适评论上的失误;每次读之,不禁感佩,也看到了一名优秀的评论家是如何炼成的。
王彬彬有极强的语言敏感力,因此,对作家的语言,很感兴趣,文学评论多从语言修辞入手,见解新颖,启人甚多。他谈汪曾祺、高晓声小说的语言修辞,都是好文字。他是鲁迅研究专家,有《鲁迅内外》,我很喜欢这本书。
可以说,我心仪王彬彬久矣,文字之交也有年头了,但真正见面,是2014年上海《文学报》的一次会议上。他隔着桌子喊:光祖。我立即起身,他拱手,致意,我也如仪。当时会议已开始了,故未敢离席。会间休息,和他聊天,又似乎不在状态。后来看他文字,知道他是酒家,家中到处都放着酒,随时可以取喝。才知道要和他神聊,大概须在微醺之后。可惜我不善饮酒,失去很多机会。
记得当年拜访陈嘉映先生,晚间一起吃饭,他问我喝酒不?我说不会。他摇着头,遗憾地说,那就很遗憾了。我知道,我又错过了什么。
杨光祖(1969—),男,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批评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