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理论与批评 |
路遥小说的美学追求
杨光祖
已刊《中国政府采购报》2019年11月9日
回首1980年代,那个时候先锋文学大热,路遥在创作中仍旧坚持现实主义写法,他的这种坚持确实是非常艰难,而且可以说壮烈。30多年过去了,我最近在思考,路遥的这种坚持有什么意义?
我是甘肃人,我对陕西文学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陕西作家往往比时代文学思潮慢半拍,但是,正是这半拍,正好成就了他们,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白鹿原》等。
时代风潮,风流云散,留下的是那些敢于坚持的作家。我们如今看先锋文学,在形式创新上确实有贡献,这个不容否认。但是这种炫耀小说创作技术,形式的空转,脱离实际的文学创作,究竟有多少意义和价值?真的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当年的评论界给先锋文学那么多的赞扬,是不是值得反思?
文学界、评论界对路遥当年的冷遇,是不是也是一种不成熟?我和杨显惠老师多次交流,他说先锋文学是对中国人民的不负责任。当然他说得比较严厉。我们的文学创作如果还是纯粹的技术的炫耀的话,这种写作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从这里我们看到路遥坚守的价值和意义。
路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最大价值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人道主义,和对底层人物的关注,还有那种朴拙的美学追求。路遥这种诗意的现实主义,体现的是一个作家的良知,也是一种美学追求。
有时候,我想,西北大地真的是需要路遥这样的现实主义写法,真的需要路遥这样一种表达方法,厚重,甚至有点笨拙。像江南才子,那是另一种写法。陕北那片土地,真的需要一种黄土一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陕北大地,甚至西北大地,需要一种朴实的,甚至笨拙的写法。
杨。。老师的《夹边。纪事》等小说,有评论家就认为没有文学性。我曾撰写过一篇《中国的苦难如何书写》的论文,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我说难道文词华美才是文学性吗?
苦难,这个主题,真的不能用太炫技的写法,就需要一种朴拙的写法,或者说风格。否则,就显得轻佻了。往往最笨的,才是最好的。路遥的笨拙和朴素是一种美学追求。这也是他的小说至今依然生命力不竭的原因所在。
最后补充一点,我对路遥的小说,以前确实评价不高。我曾撰文严厉批评过他的《平凡的世界》。后来,和李建军老师也讨论过,最近也读了很多关于路遥的资料,比如厚夫的《路遥传》,还有海波、航宇等人的著作,我觉得以前对路遥的评价过低或者是过于严苛。我准备再做一些深刻的思考,重读他的原文,争取能更准确地认识路遥,和他的作品。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