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光祖的博客
杨光祖的博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82
  • 关注人气:1,0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的旁门

(2017-11-11 12:21:41)
标签:

文化

杨光祖

鲁迅

今晚报

分类: 散文随笔
鲁迅的旁门

鲁迅的旁门

杨光祖

《今晚报》2017年11月9日

近日,兰州酷暑,闲读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说起来很惭愧,从小喜欢鲁迅,后来也喜欢周作人,但他们的著作,好多还没有阅读,鲁迅的翻译大多未读,周作人的则是他的散文。这个假期开始继续读周作人。先读他写鲁迅的几部著作,这些都写于解放后,语言还是那么简劲,干净,枯淡。除了个别地方染有时代的烙印,大多数文字一如既往,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定力。

我对作家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成长。他们走向大作家的路途,是我最为关心的。鲁迅幼有家学,四书五经,肯定是读得很熟的。但周作人以为这些书对鲁迅影响不大。周作人说:“对于‘正宗’的诗文总之都无什么兴味,因此可以说他所走的乃是‘旁门’,不管这意思好坏如何,总之事实是正确的。”这话,我觉得说得极好,大概也只有周作人也才能说得如此清楚、决然。

周作人在《鲁迅读古书》一文中说:“他可以说爱六朝文胜于秦汉文,六朝的著作如《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华阳国志》,本来都是史地的书,但是文情俱胜,鲁迅便把它当作文章看待,搜求校刻善本,很是珍重。”“他对于唐宋文一向看不起,可是很喜欢那一代的杂著,小时候受《唐代丛书》的影响,后来转《太平广记》,发心辑录唐以前的古小说,成为《钩沉》巨著,又集唐代传奇文,书虽先出,实在乃是《钩沉》之续,不过改辑本为选本罢了。”“韵文方面他所喜爱的有一部《楚辞》,此后是陶渊明,唐朝有李长吉、温飞卿和李义山,大家如唐之李杜,宋之苏黄,却并不看重”。

这种异于常人的“旁门”,恐怕也是鲁迅之成为鲁迅的关键。

在向外国文学学习方面,他也是有自己的独特选择。他喜欢那些弱小民族的文学,特别关注那些被大家不太关注的作家。比如俄国的安特列耶夫,波兰的显克微支,《域外小说集》就翻译有他们的作品。他终生译介东欧弱小民族的作品,而对欧美很多大作家,视之如无物,这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他精通日本语,但日本他喜欢的作家很少,大概夏目漱石算一个。他主要通过日语学习东欧、俄国的文学。他德语不错,但德国作家,如歌德、席勒,他并不喜欢。他懂一点俄语,俄罗斯的大作家他喜欢果戈里、契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其实,他最喜欢的可能还是果戈里,晚年百病侵身,还是坚持翻译完了《死魂灵》。

鲁迅是工科、医学出身,这使他和许多中国作家不太一样,没有那么多的文人气、士大夫气。他是在江南水师学堂学过水师,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过开矿,“功课是以开矿为主,造铁路为辅”,学习了数理化等课程,按周作人的说法,另外还有一门学问,使他特别得益的,就是地质学。后来去日本,又在仙台医专学习医学。这样的经历,使他看问题、读书,就跟一般纯文科出身的人不太一样。“鲁迅对于古来文化有一个特别的看法,凡是‘正宗’或‘正统’的东西,他都不看重,却是另外去找有价值的作品来看。”不喜欢韩愈,不喜欢朱熹,是肯定的了。不喜欢唐宋八大家,更不要说桐城派。他喜欢读佛经,但也是把佛经当六朝文章看待而已。“鲁迅看了许多正史以外的野史,子部杂家的笔记,不仅使他知识大为扩充,文章更有进益”,也让他“深切感到封建礼教的毒害,造成他‘礼教吃人’的结论,成为日后发为《狂人日记》以后的那些小说的原因。”

鲁迅在十六岁之前四书五经都已读完了,但鲁迅之成为鲁迅,却不是靠这些。周作人在《鲁迅读古书》中说:“鲁迅寻求知识,他自己买书借书,差不多专从正宗学者们所排斥为‘杂览’的部门下手,方法很特别,功效也是特别的。”历史上很多人读古书,都出不来了,大概出来的只有汉末的孔融与嵇康,明季李卓吾,清朝戴东原与俞理初数人而已。鲁迅读了大量的古书,能够出得来,独自觉悟,是什么原因呢?周作人认为,“鲁迅便是因为身入虎穴,这才明白了老虎的真相的。”但为什么能够出来,他说:“他有什么方法,才能安全无事的进去又出来的呢?这个理由有点不易说明,但事实总是这样”。周作人说:“他总结起来,说中国书上鲜红的写着二字曰‘吃人’,岂不是正当的么?他这篇《狂人日记》,形式是小说,实际是反对封建礼教的一篇宣言,也可以说是他关于野史和笔记的一则读书笔记。”

周作人说:“鲁迅的著作,不论小说或是杂文,总有一种特色,便是思想文章都很深刻犀利”。我想,这个根源,与他的“旁门”而入,不无关系。他总是可以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出东西来,他的眼光是独到的,他的眼力是很毒的,非常人所能比。

 

 

201774日写于兰州黄河之滨幽篁古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