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光祖的博客
杨光祖的博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82
  • 关注人气:1,0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见里面黑暗的东西

(2017-01-18 11:31:08)
标签:

文化

杨光祖

中国政府采购报

分类: 散文随笔
看见里面黑暗的东西
《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 看见里面黑暗的东西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17年01月13日 第8版 )

【我最得意的一部作品】

《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

看见里面黑暗的东西

■ 杨光祖

编辑嘱写“我最得意的一部作品”,可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哪一部作品是“最得意的”,连“得意”都没有。我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我发表过的文章,我很少去重读,除非出版时校清样。我很佩服那些可以背诵自己作品的人。我做不到。

不过,如果退一步,不说“最得意”,说“稍微满意”,可能还有几篇评论文章,如《田小娥论》《庄之蝶论》云云,但一是这些话题好像在别的文章中已谈及,二是似乎也不是“一部”,既然是“部”,那就应该是著作了。这样想下来,到目前为止,我“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可能就是我的散文集《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当然,作为一位评论家却偏要说自己的散文集是“比较满意的”,似乎有点东施效颦。当年齐白石老人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让很多人无法理解。

其实,这是真实的感受。我最早发表的文章,是散文,从中学就开始,一直到大学,工作之后也还是钟情于它,一直在报纸上发表散文,大概有几十篇。但如今看来,皆为练笔之作,是习作而已,算不上创作。2003年偶然闯入文坛,开始了文学评论,一晃10多年了,发表了近200篇评论,出版了5部评论集。但其实私心还是未能忘情散文,其间一直断断续续地写着,从2006年开始,就在全国的文学大刊发表散文,并连续6年入选各种全国散文年选,有了一定的影响。2016年出版了散文集《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收入了我比较满意的近60篇散文。但大量的散文却没有入选,都淘汰了。有的是质量问题,如今看来太幼稚,有的是因为有点敏感。

就我个人而言,散文是我生命的密码,是我生命的歌吟,从中可以看出我生命的年轮。其中藏着我的喜怒哀乐,我的最深刻的精神痛苦、颤栗,我的精神挣扎。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我的散文是有我的“血”的。正因为如此,写作过程是非常艰难,躲躲闪闪,藏藏掖掖,很多话都是埋在文字里面的。我经常说,读大师的书,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要从两行字里读出第三行字来。当然,我的散文还没有到达此境,但文字背后确实还是有东西的。

我的评论虽然也藏了一些东西,但基本是直抒胸臆的,甚至是匕首相见,被人称为文坛杀手,或酷评家,也不是没有道理。早年写评论时,我信奉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一刀致敌于死地。所以,文字之间刀刀见锋,步步见血。后来一位海德格尔专家告诉我,当你把对手砍得遍体鲜血的时候,你自己也溅满了鲜血。那是一个晚上,酒过三巡之后,他说的。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后来我的评论,就慢慢地温柔了,学会绵里藏针了。2016年编辑、出版两部评论集时,那些太过于酷评的文章,我都放弃了,没有收入。

很多朋友看了我的散文,都很吃惊,说那么犀利、刻薄的酷评家,却有如此婉约、深情的文字,很难理解。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往往文笔犀利的作家,都有一颗善良温柔的心灵。正因为对世事有着太多善良的天真的想法,或一种完美的冲动,才会有那么刻薄的文字,面对那些粗制滥造的文章垃圾之时。鲁迅承认,他的笔是比较刻薄的。但你读鲁迅的杂文,再读他的《朝花夕拾》,也是一种巨大的反差。其实读多了,你又会发现,它们是一致的,骨子里是相通的。每次重读鲁迅先生的文字,都有一种大快乐,那是怎样的文字呀!

如果要找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那肯定就是鲁迅先生。他那种敢于直面黑暗的精神,巨大地影响了我。我的文字也是完全地撕开人性,就是想看看里面的黑暗的东西。但这种“撕开”,这种“黑暗”,也先天地注定了我们的读者只能是小众。所以,我的散文集只印刷了1000册,我不想多印,骨子里,也不想让更多的人读到我的文字,虽然有很多朋友短信或微信说,更喜欢我的散文。我的散文集出版后很快卖光,而评论集就没有这么受欢迎,尽管也有很多人喜欢我的评论。我的散文太黑暗,我怕破坏很多人的好梦,让他们痛苦。我表妹从书店购了一册我的散文集,结果她还没有看,她的上小学的姑娘就看了。她那天到我家来,说看了我的散文,想打人,感觉到一种难受,很痛苦。妻说,你看,把人害的。

鲁迅说,中国多瞒和骗的文学。这话是对的。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我经常反问,有多少人经得起省察呢?每个人都有一个阿Q,像阿Q一样活着,也很快乐。如果一定要打破铁屋子,就一定快乐吗?鲁迅的这个问题今天依然存在。

鲁迅说,我的作品,大概30岁以上的人才能看懂。

我想,我的散文也是如此。

(写于兰州黄河之滨幽篁古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