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灵魂的文学

标签:
文化杨光祖今晚报 |
翻览文学史,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用血写成的。多年前,我用半年时间认真读完了四大卷、多达142万字的《静静的顿河》,我被深深震撼了。读了那么多的国内小说,还真没有一部作品如此震撼我的神经,如此迫使我想了那么多的事情。关于人类命运、革命与文学、革命与暴力、暴力与和平、战争与爱情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的文学缺乏的就是这个!
鲁迅先生劝青年不要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虽然被许多人斥骂,我倒很同意他的观点。我们把自己的文学史从头梳理一下,真还没有多少让人灵魂震撼的作品。我们多的是御用诗歌、趣味诗歌,“一曲新词酒一杯”之类,然后就是男欢女爱,“立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我们也有许多报国无门的诗歌,辛弃疾、陆游就是典型的代表;李白、杜甫作为中国诗坛的双子星座,也不过就是香草美人,民生疾苦。至于那几部长篇小说,除了宣扬暴力、色情、虚无,真正进行深度精神探索,做灵魂严酷拷问的也似乎没有。
或许中国人太务实了。我们这个民族关注更多的是今生今世,因此,对皇权的崇拜、追求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文化基因。而对人类的命运、暴力与权力之类的问题,缺乏思考的兴趣与动力。我们只关心如何活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形中成了专制的附疣。而对为什么活着,对活着本身很缺乏质问与怀疑。有时候我走过兰州街头,就会想起司马迁老人家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名与利后面是什么?我们的先人一般都不关心。我们是不关心“后面”的民族,因此,我们的文学大多只是表面的文学,只是中国老百姓阅读的文学,只是满足士大夫趣味的文学。唯独缺乏的就是那种大震撼的文学,那种拷问灵魂的文学,那种具有人类意识的文学。我们面对那类文学,只有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