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鹿原上一株苍然古树——读陈忠实散文集《接通地脉》刊今日《中国艺术报》

(2014-02-12 11:21:12)
标签:

陈忠实

接通地脉

杨光祖

中国艺术报

文化

分类: 文学理论与批评

 

白鹿原上一株苍然古树——读陈忠实散文集《接通地脉》刊今日《中国艺术报》

白鹿原上一株苍然古树

——读陈忠实散文集《接通地脉》

 

杨光祖

 

多年前,我在《在汉字里回家》一文里曾写道:“感觉陈忠实就是白鹿原上的一株苍然古树,得天地灵气,遂有《白鹿原》的行世。”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与天地相接,农村人说的接地气,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接上地气的人才有旺盛的创造力。庄子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都是千古不灭的真理

最近阅读陈忠实先生的散文集《接通地脉》,更加证实了我的这个感觉。其中《接通地脉》《从黄岛到济南》让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陈忠实,一个朴素真诚的陈忠实。《接通地脉》叙述自己终于成为了专业作家,一家人的户籍也到了西安,家里的责任田也交给了村委会。但他一直居住在祖居的老屋里,读书,写作,可心底总是有一缕“隐隐的空虚的发生”。后来,村长说那二分地村人都不要,你自己随便种点啥吧。他便写作之余在那一块地上耕作,他写道:“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樑上,感觉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周身的血脉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来了。”《从黄岛到济南》写他到济南参加笔会,去一家食堂吃饭时,在进门的瞬间,看见一位中年农妇,正在门口大口大口地吃着一碗白米饭,里面加了酱油。于是他的眼睛模糊了,想到了自己当年同样的艰难。

他喜欢赵树理、柳青,一是他们有着同样的人生背景,其次,也是从他们的小说创作中,他找到了自己接通地脉的道路。如今看来,这两位前辈的小说成就远不及陈忠实,他们图解政策的写作模式,某种意义上让自己的艺术成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陈忠实拜时代之赐,也得益于自己半生的农村生活,那种真正的农民身份,让他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一个很政策的人,但一进入创作,他就是他,就是独一无二的陈忠实。这一点莫言与之有类似之处。

这种艺术家的二重人格,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普遍的现象。荣格认为,任何创造性的艺术家都有一种二重性:“每个创造者都是一个双重体或是一个许多矛盾性的综合体。一方面,他是个有其个人生活面的人;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无我的、创造的发展过程。”从艺术创造力的人格心理学考察,可以区分出艺术家的艺术人格和日常人格。就陈忠实的散文来说,他一旦游笔于自己的生活,日常生活或者文学创作,他就可以笔下生华,情思浓郁。否则,总是让人觉得尴尬,似乎有某种壳子束缚着他,显得那么不自然,生硬,那种公文的思维就占了上风,文章更接近于领导讲话。相对于贾平凹,他更适合在大场合发言,作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他的应酬讲话非常得体,既有作家的真诚,也不乏作为领导的权威。我是亲身聆听过几回的。这是贾平凹无法企及的。《接通地脉》中就颇有这样的一些篇什,说实话,是我很不喜欢的文字。第二辑论说,收录了大量的序言,说实话,我亦不觉得有什么好,是否为应酬文字?即便是应酬文字,也可以写得很精彩,历来大家都有应酬文字。是不是一遇到自己不动心的文字,陈忠实先生的心灵就干枯了呢?还是他人太老实,不会腾挪迂回,借题发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而八篇读书故事,真是极好的文字,追忆自己的文学之路,哪些文学经典品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篇二三千字,但言简意赅,情深意长,启人甚多,读来齿颊生香,韵味悠长。尤其《一次功力目的明确的阅读》一文,谈到他在《白鹿原》写作之时对结构问题的思考,文字不多,但直指长篇小说创作的核心问题。《米兰昆德拉》一文对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的区分和思考,都是作家一生心得,读来字字带血,还散着作家自身的体温。《一个人的声音》写与评论家李星的交往,《《白鹿原》创作散谈》回忆自己创作《白鹿原》的过程,都很真实,一点不掩饰,对自己当年的贫寒、落寞、胆怯、自卑、奋斗,都一五一十地写出来,这是很多成名的作家做不到的,他们都在拼命地改编自己的“年谱”,把自己塑造成一落地就有星斗入屋的神童。他写李星,更体现了一个优秀作家的优秀品质,对当年一直关注、评论自己小说的评论家,他没有居高临下,做扶携状,他坦诚地写出了自己当年面对李星这个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的“怯”,和李星对自己作品的关注,对他的催促,娓娓道来,让人感动。正如我的朋友刘川鄂撰文认为的,陕西文学的发达,作家对评论家的尊重,评论家对作家的长期关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杰出的作家都是敢于直面自己的,直面自己当年的落魄、不堪、幼稚,直面自己内心的黑暗、恐惧,并勇敢地写出来。像鲁迅、张爱玲的《《呐喊》自序》《私语》都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我曾说,这两文是进入鲁迅、张爱玲的一把钥匙。陈忠实从来不讳言自己曾是一个农民,在农村生活了40年,他与那里的土地血肉相连。也可以说,没有那片土地,也就没有《白鹿原》。

书中收录的几篇访谈,陈忠实侃侃而谈,谈皆中的,不仅是我们了解他文学创作的绝佳资料,也是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包括作家取径进入文学的武林秘籍。他在访谈中详细谈论自己当年的文学阅读,他的文学资源,然后,慢慢地开始寻找自己的创作方法。他说,自己阅读魔幻现实主义,受益较大,尤其卡彭铁尔的《人间王国》,和他的一句话:“在欧洲现代派的旗帜下容不得我。”他从欧洲留学归来,选择到拉美的一个小国海地生活,这是一个纯黑人移民国家,他通过了解黑人的移民史、社会形态和各种人的生活状态,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引起欧洲文坛的强烈反响。陈忠实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回到白鹿原去,那里才是他的领地。他开始下决心查阅档案、县志,“了解这块土地的昨天。于是,就有了作品《白鹿原》》”

在一次与邢小利的访谈中,他说,1978年秋冬,他开始意识到必须排除极左文艺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对自己的影响了,“我那时能想到的最切实的途径是读书,以真正的文学作品剔除极左的非文学因素对我的影响。”经过几年的努力,极左的非文学因素在真正的艺术品的参照性阅读中,比较自然地排除了。”我们可以看到,陈忠实在自我脱胎换骨的过程中,是如何地努力而自觉!他一直谈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白鹿原》就是一部进入生命体验的大作品。

我个人认为,陈忠实从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民,能穿过命运之茧,蛹化成蝶,最关键的因素,用一个词说,就是:朴素。如果再多几个字,就是:道法自然。老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陈忠实天生自然、朴素,素面朝天,从不会掩饰自己,不会做作,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不断的飞跃,不断的进步,他才有这么大的文学成就。散文集《接通地脉》不虚伪,不大言,只有自然、真诚,言及当年的自己,那种日子的艰难,生活的不堪,文学创作的起点之低,他一点都不伪装,不矫饰。有了这种“撕开写”的赤子情怀,这种可以化万物,参天地之“诚”,也才可以创造出真正的文学杰作。

 

 

2014112日写于兰州黄河之滨南书房

(兰州市安宁区建宁路199号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  730070

 

 (略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