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导读》作业2

标签:
杂谈庄子导读涵咏心得 |
分类: 庄子笔记 |
讲了三年庄子,愈深知自己之无知。那日闲聊,说起庄子的梦蝶来,这一段是:“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杨海燕兄说,这里的“自喻适志与”,似乎应该是古人的注释混入正文,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后来,一想,倒很有道理。让我想起了《西游记》开篇,孙猴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后人评点曰:老猴可曾读论语?每次读到这里,不禁会心一笑。
昨夜校园闲聊,他说去平凉写了几个小时的书法,很过瘾,感觉甚好。然后说他写了“香象渡河”“羚羊挂角”几个大字,大家都说好。周俊杰兄问,香象渡河是什么意思?海燕兄看着我说,他懂。我摇摇头,其实也不大明白。回家查了书,才知道了香象渡河,羚羊挂角是何意。尤其香象渡河,真正懂得了意思,对我触动颇大。《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比喻悟道精深彻底。
以前真是囫囵吞枣,读书不细呀。我就只是一个兔而已,浮水而过。宋代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我们读书,就是太“慌忙”,而忘却了“涵咏功夫”。
今晨与儿读书,“(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儿子忽问:孤,就是没有父母亲,怎么又说“孝”?我一愣,想了一下,说,似乎父母亲,死其中一个,或者父母亲死了,爷爷奶奶在,也叫孤。但还没有自信,查辞书,说是: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曰孤。《说文》:孤,无父也。《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
呜呼,今日读书人,真是汗颜。
2012.6.22
《庄子》课程学习感悟
李雨桐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学期已经接近尾声,在这个学期里,能够与《庄子》这门课程结缘,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最初接触《庄子》,是在高中学习课文《逍遥游》、《秋水》时,那时只是觉得庄子的文章洋洋洒洒,恣意驰骋,别有一番意趣,但对于庄子的思想却知之甚少。这个学期能有机会听老师讲解,不仅仅是学习庄子的文章,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思想,对我而言,的确是不小的收获。
遥远的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不同学派的学者们,秉持着不同的思想和主张,他们的智慧碰撞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而庄子,无疑是春秋战国群贤之中最为自由洒脱的一个。
庄子一生穷困,却能于苦中作乐,享受精神的充实。他的文章充满了自由浪漫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能言善辩,善于运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蔑视和嘲讽那些心中只容名利的小人。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觉得不可理喻,想通之后又忍不住为其拍案叫绝。他不求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也不惧不畏,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超脱了人生,看破了生死,像庄子一样活着,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美妙之事。
他足够豁达洞明,结发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并非薄情寡义,无爱无痛,只是认为妻子已回归最初的样子,静栖天地之间,跟随四时流转,自己嚎啕大哭毫无意义;他足够潇洒豪迈,生时乐于“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追求自由,逝时笑言“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不拘于外物;他足够清高淡泊,对于视功名利禄为枷锁、“腐鼠”,不愿勉强自己放弃内心的自由为统治者服务,宁愿“曳尾于涂”,也不愿意做那只身披锦缎,被供奉在庙堂之上的神龟。
也许有人会认为庄子的观点和学说有些太过消极虚无,是一种用来消极避世,自我麻痹的表现,但在我看来,庄子并非消极,只是他的智慧和思想,不与世俗相合而已,能够积极上进,追求成功固然是好的,只是每个人想要东西不同罢了,我所崇尚的精神自由,在你眼中或许只是软弱的借口,可你穷心竭力追寻的功名利禄,在我看来,又何尝不是不值一提的粪土?
没错,现在的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世界,有竞争意识和上进的心态很重要,但与此同时,君不见部分人以利益为最高准则,甚至不惜昧着良心贪求权利和金钱,君不见多少人苦苦地往上爬,最终成为物质的奴隶而身心疲惫。人本身是趋利避害的生物,希望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本无可厚非,只是很多人在为了名利庸庸碌碌疲于奔命时,往往遗忘了打理内心的花园,于是心浮气躁,逞强好胜几乎成为了现在人们的通病。
记得老师在课后回答提问时说过,虽然儒家鼓励入仕,主张克己复礼,庄子崇尚自由,不愿被外物名利所干扰束缚。看似观点对立,实际上二者并非矛盾,而是互补,最好的方法是将其结合,用孔子思想处世为人,用庄子思想解脱精神。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庄子的思想也许并不能帮助你升职,不能帮助你加薪,不能帮助你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但却可以在人们心浮气躁时安定心灵,令人在宁静中感受无言的天地大美,四时万物之法理,在人们得意或失意时谆谆劝诫,教人不论顺境逆境,都应保持“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平常心态。在我看来,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世界里,没有什么比拥有一片自由宁静的精神乐土更加值得人们庆幸与满足了,毕竟我们身有束缚,不可能达到那种物我化一的境界,但至少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应当是自由而充实的。
除此之外,庄子所表现出的顺应自然的思想,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本应一体,不论是养生也好,做事也罢,最好的状态不是去与自然之理对抗,而是如同《庄子·养生主》一文中的庖丁一样,“以无厚入有间”、“依乎天理”。这种顺其自然的思想,并不等同于听天由命,而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顺势而为的巧妙方法,以及对生命真实本质做出理解之后从容淡然的态度。所有的事物都有它本来的最自然的样子,原本最自然的,就是最美好的,何必要试图强行更改,稍有不慎,即会“锦上添花”不成,反倒“画蛇添足”,之后再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总而言之,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不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庄子的思想,相反,越发觉得自己对于庄子深刻的思想仅仅是看到了粗浅皮毛而已,但就算如此,我也从中获益匪浅。十分感谢老师没有用直译原文然后讲解的常规方式给我们上课,而是选择先给我们讲授庄子其人其事,让我们大约明白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再带我们进行文章的赏析,避免了枯燥乏味,也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毕竟,为了翻译看文章,看到的就仅仅是文章,能从作者的角度看文章,才是触摸到了思想。
我才疏学浅,不敢说仅仅一学期就理解了庄子,虽确有自己的所思所悟,但更多的,是对于庄子的尊敬和仰慕,他旷达不羁的风骨,自由超脱的精神,清高自洁的品格,以及对世间万物清醒睿智的认识,无一不令人敬佩,无一不令人折服。而他的思想,则是一阵吹散束缚的风,物我合一,逍遥自在,遨游于天地,乐哉!快哉!。
我知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走,飞禽可射,走兽可网,游鱼可钓,唯有龙,我无法可想,高深莫测,乘云在天。
对于庄子其人,只有引用古人的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心中敬慕,我想,这位战国时期的智者,不是完人,不是圣人,而是一个自由真正脱俗的人。
《庄子》心得
陈航
老师说让我们逍遥游一下,于是,我也就随心所欲,信守写下去。也不在开头写一个什么题目,因为我写的东西常常是写着写着就写偏了,所以这题目不要也罢。
真的觉得很幸运能在学期初选上老师的课,因为 相对于老师的课而言,别的课真的是大部分都无趣得紧。虽然这其中也有我静不下来的原因,可那些老师上课缺乏感染力,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的。
上大学以前,我所想象的大学课堂就是老师讲课这样的,畅所欲言,而不是照本宣科。也不会让我们记一大堆基本无用的,就算是考试临近了也不愿翻看的陈年笔记。总之,只恨时间太匆匆,还没来得及领悟老师上课所授的知识,便又结课了。
对于《庄子》这本书,我唯一比较熟悉的也就是《逍遥游》,而且也只限于一部分的句读知识。所以就整个《庄子》而言,现阶段的我还说不出自己的一些私见。一本书不管是读懂了,还是理解错了,或者又有什么不同于一般大众的看法,总是通读过一遍或者好多遍。而我却连《庄子》的一遍都没有通读完。所以有时候老师让我提问,我真是不知道该从何开口说起。回答问题不难,心中有疑问却问不出问题,这才是痛苦的。不过,古人说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想,待我通读几遍《庄子》之后,渐渐低对于庄子的人和其思想,我也会有自己的一番看法和小见解吧。
我自觉也算是一个比较爱看书的人,去到某个新的地方我也爱打听此地最好的书店在哪。只是现阶段的我还停留在阅读小说这类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而且自高中以来,特别偏好看推理小说,师大旧图书馆的推理小说我也差不多看了个遍。其中又偏爱日系推理,主要是欧美小说里的人名对我而言太难记了,同一个人经常姓和名交替使用,往往书看了一半了,人物关系都还没有搞清,而日本人的名字就相对好辨认一些。其次,日本小说所描绘的东西,或多或少在文化上会有那么一丝的亲近感。最后,我感觉日本推理小说的风格和流派比欧美的要丰富很多。
我不知道老师是否有翻阅过一些推理方面的小说,我记得老师讲课说到过,中国人不善于逻辑思考和分析。别的方面我不说,就推理小说来说,我是深有感触。因为现在我看推理小说都不看国人写的,之前看过的一些总让我觉得毫无生气,没有多少可读性,并且过于做作,完全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老师曾说过要享受寂寞,我不知道自己有时候的那种心境是寂寞还是无聊,总是我很享受独自一个人待着的时候那种思考的感觉,没有人打扰,完全沉浸在自己构建的那个世界里。
我经常一个人出去走走,没有别人的烦扰和拖沓。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自由自在,真的会觉得很惬意。而且经常有时候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想着的时候,会忘记周遭的事物,忘记自己是谁,怀疑外面的存在,仿佛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来审视着这些东西。这个过程通常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反应过来之后会觉得很神奇,不可思议。
我也喜欢把自己一些胡思乱想的东西写下来,给自己在无聊的时候,构筑一个自娱自乐的空间。虽然外面是见不得人的,可自己却也乐得如此。记得以前刚上高中那会儿,不知为何,就突发奇想,在考试的剩余时间里,闲来无事,便写了一首自己颇为满意的小诗。那真的是一气呵成,信手拈来。有了这次经历之后,也试着刻意去矫情一些东西,可总是找不到最初的的感觉,便也就放弃了。
老师说,写作要有灵性。我也搞不清这灵性到底是什么,我在写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就是把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就够了。所以,中学时期学作文是让我很痛苦的,完全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就算勉强凑够字数,也觉得自己编的内容实在恶心。我想这不论对于我,还是当初审阅我这种文章的老师而言都是一种折磨吧。
说到鲁迅,总觉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桃花眼鲁迅,厌恶鲁迅。其实,我想这也不能全怪我们,因为从我们接触鲁迅开始就在不断地要求我们去分析去理解鲁迅文章的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去认识里面所包含的潜台词和意义。就好像老师经常说的,把一个完整的人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这里是头,这里是受,是眼,但完整原本的人却找不见了。所以我们从小接触的不是鲁迅那个活生生的人,而是被肢解了的,让人分不清楚是什么了的鲁迅。
况且让十几岁的小孩去认识鲁迅,去理解鲁迅他的那种伟大的思想性,这本来就是有些强人所难。对于鲁迅,完全可以引导我们去读,让我们自己去感悟,理解。但不要把那些所谓的专家权威的看法,强加给我们,让我们去死记硬背,告诉我们这就是标准,这就是考试的答案。
这就是我对鲁迅的一些看法和态度,也许不能得到认同,但我坚持我的想法。
最后,真的很感谢老师这一学期的教授,如果有机会,真的还想能听老师的讲课。只可惜似乎是没有机会了。暑假一结束,开学就是大三了,一晃眼两年就过去了,再眼一闭一睁大四也就快到了。短短四年,不管学到多少,收获多少,能听到老师一学期的课,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