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光祖的博客
杨光祖的博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154
  • 关注人气:1,0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的力量

(2011-08-19 19:09:21)
标签:

王安忆

天香

描写

知识考古

杂谈

分类: 文学理论与批评

王安忆的小说我看得不是很多,但看过的都不喜欢。总觉得她这个人太聪明,太自以为是。我一直认为太聪明的人写不出杰出的作品。老子说,大智若愚,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两年看她的《启蒙时代》,以至最近的《天香》,都比较失望。觉得她也就如此了。当年她说库切是三流作家,我就感觉出问题了。

看近日上海的《天香》研讨会,似乎比较“学术”了。孙甘露认为《红楼梦》有经验型的部分,而《天香》是想像性的。“跟作者的感性完全没关的,完全从文字、图像、器物的材料当中引申出来的东西。”吴亮说:“王安忆这次把小说写成历史。”褒乎?贬乎?似乎比较明显。但毕竟是朋友,又是有头有脸的人,言说显得恍恍惚惚。

今天看 《西湖》,那里有一个“北大评刊”栏目,是 邵燕君女士主持的,经常说一些“真话”。这期正好有说《天香》的。评说人晓南认为,《天香》节奏拖沓冗长,叙述细密,缺乏波澜的情结,读来如读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昏昏欲睡。她说:“盖因曹雪芹是见过那真世面的,描写即是描写;而王安忆则只能依靠知识的堆砌与想象,描写铺张反而近于夸耀。”并质问:“当小说变成了一种知识考古,而丧失了令人欲罢不能、引人入胜的魅力时,小说的价值何在?”我觉得点中了要害。

附上一篇旧文,可以看出我多年来,对王安忆的观点没有多少变化。

2011.8.19

 

 

文学的力量

杨光祖

 

《红楼梦》多年前读过两遍,最早是在高中时期,最迟是在大学二年级,真正读懂《红楼梦》或对《红楼梦》有所感悟,是这后一次。我记得当时是在西北师大理科楼的一间大教室里,其时,季节已是晚秋,黄叶飘零,夜风萧瑟,我看完最后一页后,很长时间都反应不过来,灵魂深处不知是何滋味,好像有一种空的感觉,这种感觉后来在读贾平凹的《废都》时仿佛出现过,慢慢地我明白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废都》我在读完一两年后,远赴北京大学访学,一日在旧书摊淘到一册正版的旧《废都》,窝在宿舍里认真地又读了一遍,好像费去了三四天时间,感觉不论怎么说,《废都》确是一本好书,要知道这年头让我读二遍的长篇小说几乎没有!而《红楼梦》我一直没敢再碰她,不是不想读,也不是没有时间读,而是不敢读,我觉得这个时代不是《红楼梦》的时代,也不是能阅读《红楼梦》的时代!

最近的一段时间,我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摞图书,里面就有一本《长恨歌》,是目下的著名女作家上海的王安忆创作的,曾经获得国家的茅盾文学奖,享誉一时。在北大学习期间,恰逢一位瑞士女汉学家演讲,主持者是严家炎及陈平原、夏晓红夫妇,这位汉学家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她说《长恨歌》她读了一半,读不下去,认为写得不好,太琐碎沉闷。这次亲身阅读体验一下,发现她说得有道理。

《长恨歌》写一位上海摩登女郎王琦瑶一生的遭遇,她三十年代是上海的小姐选美比赛第三名,曾经被很多报刊和照相馆宣传过,后来被一位军界的大人物李主任包为情妇,解放后成为一名街巷的护士,后来被见钱眼开的歹徒杀害。小说的成功之处是写出了这位上层女性的变迁,虽然后来跌落社会底层,却仍不失那种曾经是识尽繁华的大气度,来往于那些同样出身大家族的普通市民之间,也写到了她的情感纠葛,和五位男士的不寻常的关系。可叹的是王安忆毕竟出身于红色家庭,对这种人并没有深入的体会,写起来往往捉襟见肘,小家气十足。王琦瑶的形象显得朦胧、飘渺、单薄,并没有立起来,甚至让人感到不真实。经验和才气都不足的王安忆在创作时,把握不了人物,进不到人物深处,经常采用作者叙述方法来推进故事的进展,更是小说不太成功的关键。

阅读《长恨歌》让我又想到了《红楼梦》,于是,从书橱里抽出岳麓书社的普及本《红楼梦》,翻出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那一部分,前后仔仔细细看下来,竟感觉到一种生命的疼来,甚至深深地被打动了。如:林黛玉出去散步,听到一个丫鬟说贾宝玉要和薛宝钗结婚,她的表现真是写得十分到位,曹雪芹没有出来说一句话,只是客观地写林黛玉的行动和说话,但把那种深及骨髓的打击,写得活灵活现,感人至深。林黛玉去看贾宝玉,想问清楚怎么回事,得疯病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只顾互相傻笑,然后林黛玉飞快地跑出来,可等到潇湘馆门前,黛玉“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九十七回写林黛玉焚稿,真是字字是血,句句是泪,但伟大的作家并没有出来说林黛玉怎么痛苦,怎么冤枉,他只是写林黛玉的表现,写她焚稿的细节,写她怎样地吐血,怎样地咳嗽,怎样地焚烧,怎样地脸色苍白,等等,相反地也写出了贾母的狠毒,人情的冰雪寒冷,正像紫鹃说的:“但这些人怎么竟这样狠毒冷淡!”这节文字真是飞起来,通人性,甚至通神性的,没有人生的起起浮浮,没有识破人生的假面,是写不出来如许文字的。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谓至理名言,而“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想而知作家是把自己的生命都投进去了,尼采也说:“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也是不寻常之语。

王安忆写《长恨歌》,勉为其难了,《红楼梦》的繁华、失意等都是“呈现”出来的,建立在细节的真实基础上,而《长恨歌》是作家“说”出来的,表现在与细节脱离的自言自语上。《长恨歌》的写作有《红楼梦》的痕迹,当然根本无法与《红楼梦》并论。如果它还有一点成功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旧上海的风情。王安忆非常聪明,也有一点才气,这是上海和江苏作家的通病,但也是他们很难走出局限,成为大家的致命之处。时代虽然说是消费时代,甚至是什么后现代了,什么都可以“玩”了,但历来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那些养尊处优的作家可以附庸风雅,也可以写些赚钱的书,得名也可,得利也可,但应该清楚这样的不是文学。文学属于下层、边缘、血泪,甚至生命,作家应该清楚这一点,读者也应该清楚这一点,比如金庸的书不妨看看,可是一定要说那是大师,那是杰作,恐怕还是谨慎一点,要知道,大师并不是可以成批生产的,老虎狮子总是比老鼠苍蝇少!

 

2002/12/7写于兰州幽篁古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